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拘囚
拘忌
拘墟
囚拘
自拘
拘文
拘检
拘执
拘縻
拘籍
拘儒
拘迫
拘辖
拘占
虚拘
《漢語大詞典》:拘囚
(1).拘禁;关押。 唐 颜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忆昔身遭俘掳,驱驰千里拘囚,凄凉几度可怜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信王 脱於拘囚,结集忠义,所得壮勇不啻数十万,日望王师相为策应。”《“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上编》:“北京大学法科已被军警占据,作为临时拘留所,拘囚被捕学生于内。”
(2).被拘禁的囚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近世之训蒙稚者……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清 曾国藩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士飢将困,窘若拘囚。”
(3).拘束,束缚。 唐 韩愈 《和归工部送僧》:“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又被更深的悔恨拘囚住,一时入于昏迷状态。”
《國語辭典》:拘忌  拼音:jū jì
拘束、顾忌。《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
《漢語大詞典》:拘墟
见“ 拘虚 ”。
《漢語大詞典》:拘虚
亦作“ 拘墟 ”。 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鼃不可语於海者,拘於虚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而出格之语,不可与拘墟者道也。” 郭沫若 《羽书集·和平的武器与武器的和平》:“故尔我们的努力,是要一纵一横,亦大亦小,决不好高骛远,亦不拘虚笃时。”
《漢語大詞典》:囚拘
(1).囚禁。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关龙逄 ﹞立而不去朝, 桀 因囚拘之。” 唐 萧颖士 《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四:“岂知 晋 叔向 ,无罪婴囚拘。”
(2).指被囚禁的时期。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其治三,半在囚拘。死而后已,其生不虚。”
(3).受束缚。 唐 韩愈 《同冠峡》诗:“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羇旅感和鸣,囚拘念轻矫。”
(4).比喻受束缚的人。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四五年前作拾遗,諫书不密丞相知。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5).囚俘,俘虏。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高昌》:“ 麴 氏雄西北,别絶臣外区……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漢語大詞典》:自拘
(1).拘囚自己。左传·宣公四年:“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復命,而自拘於司败。”《韩诗外传》卷二:“ 晋文公 使 李离 为理,过听杀人,自拘於廷,请死於君。”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其后 吴 令 孟宗 丧母奔赴,已而自拘於 武昌 以听刑。”
(2).束缚自己;局限自己。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金 元好问 《闲闲公墓铭》:“大概公之文,出於义理之学,故长於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
《漢語大詞典》:拘文
(1).拘泥于成法。后汉书·崔駰传:“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 宋 曾巩 《杂诗》之二:“拘文已难骋,避世固多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夫蝗蝻几徧 河朔 ,而邸吏拘文,封还奏牘,必俟其扑尽方许上闻。”
(2).拘泥于文义。参见“ 拘文牵义 ”。
《漢語大詞典》:拘文牵义(拘文牽義)
拘泥于字义、文义。 清 陈确 《大学辨三·与张考夫书》:“拘文牵义,必堕支离之习。”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无如所见多是吟花咏柳之句,六代故习,空言无补,与其读之而令人拘文牵义,不如不读尤有善法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不达古语而误解例:“古书多古语,又多叚借字,殆难为拘文牵义者道矣。” 黄远庸 《平政院开幕》:“苟效恳款之愚,少抒忠讜之论,因知虚怀必蒙嘉纳,按诸定例,尚无明文,或且以越职言事为嫌,终不免拘文牵义之见。”
《國語辭典》:拘检(拘檢)  拼音:jū jiǎn
拘束检点。唐。韦应物〈南园陪王卿游瞩〉诗:「形迹虽拘检,世事澹无心。」宋。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分類:检束拘束
《國語辭典》:拘执(拘執)  拼音:jū zhí
1.拘泥。《三国演义》第七三回:「今宜从权,不可拘执常理。」
2.拘捕。《汉书。卷八。宣帝纪》:「今或罗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
《漢語大詞典》:拘縻
(1).拘禁;拘留。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虏有 杨桩 ,数至 光州 ,献攻守策,实覘我,守不悟,輒上闻。公奏拘縻内地,从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明日, 庶 见 端 ,为言己自劾待罪, 端 乃拘縻其官属,又夺 庶 节制、使印而遣之。”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 庆 先拘其僕,讯之良是,乃就席上拘縻焉。”
(2).束缚羁绊。 宋 惠洪 《次韵过醴陵驿》:“此生一寄耳,梦幻相拘縻。” 金 刘迎 《题刘德文戏綵堂》诗:“拘縻岂合坐冗曹,献纳直宜趋禁所。”
《漢語大詞典》:拘籍
(1).按册籍传唤。金史·隐逸传·褚承亮:“ 斡离不 既破 真定 ,拘籍境内进士试 安国寺 , 承亮 名亦在籍中,匿而不出。”
(2).犹拘禁。《元典章新集·刑部·窝主》:“﹝贼人﹞除籍后再犯,终身拘籍。”
《國語辭典》:拘儒  拼音:jū rú
见解偏狭的儒者。汉。桓宽《盐铁论。毁学》:「而拘儒布褐不完,糟糠不饱。」唐。柳宗元 六逆论:「明者慨然将定其是非,则拘儒瞽生相与群而咻之,以为狂为怪。」
《漢語大詞典》:拘迫
束缚,限止。《后汉书·第五伦传》:“素性駑怯,位尊爵重,拘迫大义,思自策厉。” 明 皇甫冲 《于岩石上眺东西两湖》诗:“从适得所遣,何为苦拘迫。”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凡论文艺,虚悬了一个‘极境’,是要陷入‘绝境’的,在艺术,会迷惘于土花,在文学,则被拘迫而‘摘句’。”
分類:束缚限止
《漢語大詞典》:拘辖(拘轄)
管束。 宋 苏洵 《上韩丞相书》:“ 洵 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逐司只有使长一人,可相拘辖,又多宽厚长者,不欲以法度见绳。”
分類:管束
《漢語大詞典》:拘占
拘泥于定例。《元典章·吏部六·州县司吏转补路吏》:“比年以来,凡有强窃盗贼生发,刼夺民财,致伤人命,事主不能拒敌,必须报告巡检,或遇县官兼尉事拘占不能根捕。又为尉司司吏却係县吏兼管,比至完备,商议会行文字,差拨弓兵,其行刼盗徒已走百里有餘。”
霸占。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逮勤王之师一至 钱塘 ,拘占房舍,攘夺舟船,凌轢官吏,侵渔百姓。”
《漢語大詞典》:虚拘
(1).以虚假的礼仪笼络人。孟子·尽心上:“食而勿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2).指虚假不实。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厨娘﹞探囊取数幅纸以呈,曰:‘是昨在某官处所得支赐判单也。’守视之,其例每展会支赐或至千券数疋;嫁娶或至三二百千双疋。无虚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