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奔放  拼音:bēn fàng
1.疾驰。《后汉书。卷八○。文苑传。祢衡传》:「激楚、杨阿,至妙之容,台牧者之所贪;飞兔、騕袅,绝足奔放,良、乐之所急。」也作「奔逸」。
2.形容水势奔腾流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3.形容文思泉涌纵逸或感情尽情流露,不受拘束。《文选。陆机。文赋》:「或奔放以谐合,务嘈囋而妖冶。」
《國語辭典》:放言  拼音:fàng yán
恣意言论,毫无节制。《后汉书。卷七○。孔融传》:「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辨骚》:「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國語辭典》:豪放  拼音:háo fàng
豪迈奔放。亦指举止狂放而不拘小节。《北史。卷四三。列传。张彝》:「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无所顾忌。」《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苏舜钦传》:「益读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也作「豪诞」。
《國語辭典》:流荡(流蕩)  拼音:liú dàng
不做正事,一味閒游。《红楼梦》第五回:「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裤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文明小史》第四四回:「不准再到学堂中肄业,免得学业不成,反致流荡。」
《國語辭典》:肆意  拼音:sì yì
任意。《韩非子。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人主肆意陈欲曰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也作「肆志」。
《國語辭典》:缰锁(韁鎖)  拼音:jiāng suǒ
1.系绑牲口的绳索。
2.比喻羁绊、牵拖。《汉书。卷一○○。叙传上》:「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唐。白居易〈养拙〉诗:「身去缰锁累,耳辞朝市喧。」
《漢語大詞典》:拘囚
(1).拘禁;关押。 唐 颜真卿 《祭伯父豪州刺史文》:“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於贼手,并得归京。” 明 无名氏 《精忠记·临湖》:“忆昔身遭俘掳,驱驰千里拘囚,凄凉几度可怜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 信王 脱於拘囚,结集忠义,所得壮勇不啻数十万,日望王师相为策应。”《“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记上编》:“北京大学法科已被军警占据,作为临时拘留所,拘囚被捕学生于内。”
(2).被拘禁的囚犯。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若近世之训蒙稚者……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清 曾国藩 《湖口县楚军水师昭忠祠记》:“士飢将困,窘若拘囚。”
(3).拘束,束缚。 唐 韩愈 《和归工部送僧》:“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学因循到白头。” 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又被更深的悔恨拘囚住,一时入于昏迷状态。”
《國語辭典》:拘忌  拼音:jū jì
拘束、顾忌。《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
《漢語大詞典》:脱洒(脱灑)
亦作“脱洒”。 超脱;无所拘束。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五:“只为爱钱财,心中不脱洒。”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法:“语贵脱洒,不可拖泥带水。”《西游记》第二六回:“你这肉头老儿,许久不见,还是这般脱洒,帽儿也不带个来。” 闻一多 《荒村》诗:“去得这样的坚决,这样的脱洒,可有什么苦衷,许了什么心愿?”
分類:超脱拘束
《漢語大詞典》:放身
谓不受拘束。 宋 欧阳修 《〈一行传〉序》:“处乎山林而羣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
分類:不受拘束
《漢語大詞典》:局局(跼跼)
(1).笑貌。庄子·天地:“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犹螳蜋之怒臂以当车軼,则必不胜任矣。” 成玄英 疏:“局局,俛身而笑也。” 唐 苏源明 《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 源明 局局然笑曰:‘狂夫之言,不足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萧七:“女掩口局局而笑,参拜恭谨。”
(2).畏缩貌;拘束貌。 唐 元结 《送王及之客州序》:“彼驱驱於财道之末,局局於权势之门。”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余观南渡后为宰执者,自非亲戚故旧往往不得登其门。若夫百官士流未尝接议论,局局自保,惟恐失之。”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夫咏物之难,非肖难也,惟不局局於物之难。” 张素 《寄明星》诗:“辕驹局局受人鞿,日出忧谗夕畏讥。”
(3).狭窄貌。 郑泽 《登楼叹》诗:“凭栏望西域,西域何局局。”
跼跼:狭小貌。鹖冠子·王鈇:“果必信然,阴阳消散,三百六十日各反其故,天地跼跼,奚足以疑?” 陆佃 解:“跼跼,狭貌。”
《高级汉语词典》:局束
拘束。跼:“局”的异体
《漢語大詞典》:放狂
放纵性情,不受拘束。 唐 白居易 《醉后》诗:“酒后高歌且放狂,门前闲事莫思量。” 唐 白居易 《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诗:“花下放狂衝黑饮,灯前起坐彻明棊。”
《國語辭典》:洒脱(灑脫)  拼音:sǎ tuo
1.态度自然大方,不受拘束的样子。《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我看逸云那人洒脱的很,不如明天竟请他来,一定做得到的。」《文明小史》第三一回:「咱们名士风流,正该洒脱些才是。」
2.摆脱。《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洪恭见小老婆执意不肯,又怕二程等久,只得发个狠,洒脱袖子,径奔出茶坊来。」
《漢語大詞典》:任心
(1).犹任意。任随心意,不受拘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明帝 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晋书·刘聪载记》:“ 孝成 任心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絶,社稷沦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是以执术驭篇,以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明 杨涟 《劾魏忠贤疏》:“而皇皇天语,提起放倒,信手任心,令天下后世视皇上为何如主?” 鲁迅 《〈稽康集〉跋》:“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
(2).任其自然而不造作。 晋 稽康 《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繫於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3).用心,尽心。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