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词文(詞文)  拼音:cí wén
一种唐代说唱艺术。现存作品有季布骂阵词文,通篇为七字句,一韵到底。
《國語辭典》:韵脚(韻腳)  拼音:yùn jiǎo
韵文句末所押的韵。《程乙本红楼梦》第三七回:「且别给他看,先说给他韵脚。他后来的,先罚他和了诗。」
《國語辭典》:出韵(出韻)  拼音:chū yùn
作诗时,押韵的字,超出所用的韵部。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一:「出韵诗虽是晚唐变体,然非晚不及盛之关系处。」
《漢語大詞典》:杂体诗(雜體詩)
古典诗歌正式体裁外之各种诗体。多从字形、句法、声律或押韵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如离合诗、回文诗、辘轳体等。不少为 汉 、 魏 、 六朝 时文人所创制。
《漢語大詞典》:嫌韵(嫌韻)
即出韵。格律诗中应该押韵的字越出规定的韵部。 清 吴乔 围炉诗话卷一:“ 唐 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
《漢語大詞典》:重韵(重韻)
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如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船”、“眠”、“天”字并再押,“前”字凡三押。参阅 宋 王楙 野客丛书·诗中重押韵
《國語辭典》:韵白(韻白)  拼音:yùn bái
一种传统戏曲的念白。大概以中州韵为读音、咬字、归韵的标准,而四声的调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有四声的组成,形成抑扬顿挫、铿锵有致的语调,较方言的念白节奏感更强,音乐性更明显。
《漢語大詞典》:散句
指不押韵或不对偶的诗文句。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叶晦叔论诗:“七言律大抵多引韵起……若以散句起,又佳。”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夫华质之分,贞滥之辨,斯於散句,故无低昂。”
《国语辞典》:合辙押韵(合辙押韵)  拼音:hé zhé yā yùn
北方称韵为「辙」。合辙押韵指歌曲、戏曲的唱词或韵白押韵,使音调和谐优美,易懂好记。
《国语辞典》:无韵诗(无韵诗)  拼音:wú yùn shī
不押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为西方戏剧诗和叙事诗的标准形式之一。写诗的人可从固定的格式中变化,因此诗体灵活富于弹性,内容丰富,被广泛的运用于诗体戏剧中。
《漢語大詞典》:倒押韵(倒押韻)
作旧体诗词时为了押韵的需要而将组成复音词的两个字颠倒使用,称为倒押韵。如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碧流滴瓏玲”、《孟生诗》“应对多差参”,即因押韵而倒用“玲瓏”为“瓏玲”、“参差”为“差参”。
《漢語大詞典》:祈文
古代文体之一。类似祭文,不必押韵。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祈福禳灾,非文不达,因有祝文,始 董仲舒 ;有祈文,始 傅毅 ;有謁文,始 张超 。”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祭文之不韵者,别流为笔,其类於祭文而以笔行之,如祝文、祈文、謁文之属,皆起流俗,以其来已旧,或经名手,遂亦流传。”
《漢語大詞典》:穷韵(窮韻)
谓作诗押韵,把一个韵部所有的字都押完。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段成式》:“予在城时,常与客联句,初无虚日。小酌求押,或穷韵相角,或押恶韵。”
《漢語大詞典》:进退格(進退格)
亦作“ 进退韵 ”。 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故名。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轆轤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郭绍虞 校释:“若律诗先二韵甲,次二韵乙,为轆轤格。两韵间押,为进退格。”诗人玉屑·诗体下·进退格引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 郑谷 与僧 齐己 、 黄损 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轆轤,一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轆轤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齐梁格’、‘元和格’,则以诗之宗派而言;‘轆轤格’、‘进退格’,则律诗中又增限制。”亦有诗题标明为‘进退格’者,如: 宋 杨万里 有《小憩土坊镇新店进退格》; 柳亚子 有《感事呈冶公用进退格》
《漢語大詞典》:每句韵(每句韻)
古诗的韵法之一,又名全韵诗,即一首诗中每句末字皆押韵。
分類:一首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