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抵 → 抵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凌霜
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南朝 宋 谢惠连 《甘赋》:“嘉寒园之丽木,美独有此贞芳;质葳蕤而怀风,性耿介而凌霜。” 唐 李白 《鸣雁行》:“客居烟波寄 湘 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清 吴定 《示诸生书》:“涧松所以能凌霜者,藏正气也;美玉所以能犯火者,畜至精也。” 杨朔 《寄亚非作家会议》:“收获完毕就该翻耕土壤,播种上凌霜傲雪的冬麦了。”
《國語辭典》:束手  拼音:shù shǒu
1.无计可施。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皇子邓王生月馀,得痫疾,危甚,群医束手。」《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
2.不再抵抗。《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您若会事之时,束手归降。」《三国演义》第一○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
《國語辭典》:敌忾(敵愾)  拼音:dí kài
语本《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指共同抵禦大家所愤恨的人。《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安得穰苴今日起,大张敌忾慰苍生。」
《國語辭典》:投降  拼音:tóu xiáng
停止抵抗,向对方降顺。《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才经数合,只见樊爱能、何徽两个引取马军先走,右军溃散,只留步军千馀人,尽解甲走诣北汉主军前投降。」《三国演义》第二回:「朱俊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
《國語辭典》:拒敌(拒敵)  拼音:jù dí
抵抗。《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谋士笮融、薛礼劝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敌。」
《漢語大詞典》:拒捍
亦作“ 拒捍 ”。 抵抗,抗拒。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十九年夏, 雒城 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陈术 《益部耆旧杂记》:“ 刘璋 遣 张任 、 刘璝 率精兵拒捍先主于 涪 ,为先主所破。”《唐律疏议·捕亡·被殴击奸盗捕法》:“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杀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杀人》:“捕罪人已就拘执,及不拒捍而杀或折伤之,各从鬭杀伤法。” 清 黄宗羲 《吴处士墓碣铭》:“君奋桑枢褐寒之下,而急人之急,至於骨肉拒扞,壮节凛然。”
分類:抵抗抗拒
《漢語大詞典》:相支
相拒,抵抗。史记·韩世家:“ 楚 阴得 秦 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 司马贞 索隐:“言 楚 阴知 秦 ,不为公用,亦必易为公相支拒也。”
分類:相支抵抗
《漢語大詞典》:枝格
(1).长枝条。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蛭蜩蠼猱,獑胡豰蛫……夭蟜枝格,偃蹇杪颠。” 李善 注:“ 郭璞 曰:皆獼猴在树暴戏姿态也。《埤苍》曰:格,木长貌也。”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岁而黄,三岁赤,枝格交错,高三四尺。”
(2).抵抗,格斗。 王树枬 《武汉战纪》:“我兵益奋怒,前者伤,后者继,枝格久之。”
《國語辭典》:推拒  拼音:tuī jù
推辞、拒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杜氏虽推拒一番,不觉也有些兴动。」也作「推阻」。
《國語辭典》:刚度(剛度)  拼音:gāng dù
物质坚固的程度。如:「我们要先确定机件的刚度,以免因负荷过度而变形。」
《國語辭典》:义勇军(義勇軍)  拼音:yì yǒng jūn
自愿服役的军队。也称为「志愿兵」。
《漢語大詞典》:抗御(抗禦)
抵抗,防御。晋书·邵续李矩等传论:“招集义勇,抗御仇讎。”梁书·昌义之传:“时城中众纔三千人, 义之 督帅,随方抗御。” 萧乾 《栗子·参商》:“她感到了威胁。抗御是必须的了。”
《國語辭典》:强度(強度)  拼音:qiáng dù
通常用以表示物理量的大小或强弱,如:「辐射强度」、「磁场强度」等。
《漢語大詞典》:抗犯
(1).抵抗与进犯。后汉书·公孙瓒传:“职统戎马,连接边寇……虏识 瓚 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2).犯颜抗论。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夫上媚天子,下媚庶人,不以抗犯为能,而以顺悦为得,此岂有諂曲之意存乎其间哉?”
《國語辭典》:阻抗  拼音:zǔ kàng
阻抗是电路中电阻、电感、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的统称。单位为欧姆。
分類:阻挡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