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国语辞典》:美国总统报复权(美国总统报复权)  拼音:měi guó zǒng tǒng bào fù quán
在美国综合贸易法第三○一条中,授权总统依国际贸易协定以行使美国的权利。对于外国不公平的贸易手段采取因应措施,其行动包括终止贸易协定所作的减让、增加关税、设限等。其主要精神有二:一是规定美国应行使的权利,并对不遵守协定而否定美国商业利益的国家,采取报复因应;一是对展开调查及采取行动的程序与步骤,都规定具体期限。
《国语辞典》:报复主义(报复主义)  拼音:bào fù zhǔ yì
强调「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犯罪者本身施以报复,以使罪刑相当的刑罪目的。
《国语辞典》:报复关税(报复关税)  拼音:bào fù guān shuì
国际贸易中,为报复他国对本国产品所课重税,亦对该国进口本国产品课以重税,称为「报复关税」。
《漢語大詞典》:打击报复(打擊報復)
对揭露自己缺点、错误的人进行压制陷害。《人民日报》1988.12.31:“去年五月二日,你报第五版刊登信访调查《在告状的日子里》,披露了我们向上级反映我店截留利润六十五万元的问题后,遭受打击报复的一些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