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报仇(報仇) 拼音:bào chóu
以行动来打击仇敌。《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初,瑗兄章为州人所杀,瑗手刃报仇,因亡命。」《红楼梦》第四五回:「竟不是为诗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给平儿来报仇的。」也作「报雠」。
《國語辭典》:报雠(報讎) 拼音:bào chóu
以行动来打击仇敌。《三国演义》第二回:「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雠。」也作「报仇」。
《國語辭典》: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冤報冤,有仇報仇) 拼音:yǒu yuān bào yuān,yǒu chóu bào chóu
该怎样就怎样。强调有冤仇必加报复。《水浒传》第二六回:「武松虽是粗卤汉子,便死也不怕,还省得『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并不伤犯众位,只烦高邻作个證见。」《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只杀知县,不伤百姓。」
《国语辞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拼音:jūn zǐ bào chóu,shí nián bù wǎn
(谚语)报仇雪恨必须掌握有利的时机。如:「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國語辭典》:报仇雪耻(報仇雪恥) 拼音:bào chóu xuě chǐ
报复冤仇,洗刷耻辱。《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官人果然真心肯替奴家报仇雪耻,情愿相从。」也作「复仇雪耻」。
《國語辭典》:报仇雪恨(報仇雪恨) 拼音:bào chóu xuě hèn
报复冤仇,洗刷怨恨。《水浒传》第五八回:「滥官害民贼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精忠岳传》第四七回:「若果有中兴之主,用贤去奸,奋志恢复,何难报仇雪恨,奠安百姓?」
《國語辭典》:报雠雪恨(報讎雪恨) 拼音:bào chóu xuě hèn
采取行动报复他人,以消除心中的愤恨。《三国演义》第三八回:「周瑜曰:『报雠雪恨,何待期年?』」
《國語辭典》:借交报仇(借交報仇) 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舍身代人报仇。《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也作「借客报仇」。
《國語辭典》:借客报仇(借客報仇) 拼音:jiè kè bào chóu
舍身代人报仇。《汉书。卷六七。朱云传》:「朱云字子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也作「借交报仇」。
《國語辭典》:借交报仇(借交報仇) 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舍身代人报仇。《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也作「借客报仇」。
《漢語大詞典》:借身报仇(借身報仇)
见“ 借交报仇 ”。
《國語辭典》:借交报仇(借交報仇) 拼音:jiè jiāo bào chóu
舍身代人报仇。《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骛者,其实皆为财用耳。」也作「借客报仇」。
《國語辭典》:复仇(復仇) 拼音:fù chóu
报仇。如:「君子复仇,三年不晚。」也作「复雠」。
《漢語大詞典》:雪怨
谓报仇。
《后汉书·苏不韦传》:“﹝ 子胥 ﹞凭 闔庐 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 郢 。”
《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谢庄
《孝武帝哀策文》:“雪怨园邑,扫耻瀛县。”
《漢語大詞典》:枕戈
(1).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杀敌报国,志坚情切。 唐
杜甫 《壮游》诗:“枕戈忆 勾践 ,渡 浙 想 秦皇 。” 元
郑元祐 《送萧万户还蜀》诗之二:“跃马莫矜横槊赋,闻鷄不道枕戈眠。” 清
方文 《舟过芜湖寄怀沉昆铜》诗之二:“四海倏披髮,中原谁枕戈。”参见“ 枕戈待旦 ”。
(2).枕着武器。戈,泛指武器。谓为父母报仇情殷志切。 唐
柳宗元 :“而 元庆 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
《唐律疏义·盗贼·祖父母夫为人杀》:“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其有忘大痛之心,捨枕戈之义,或有窥求财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参见“ 枕干 ”。
《國語辭典》:枕戈待旦 拼音:zhèn gē dài dàn
枕著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时时警惕,准备作战,不敢安睡。《晋书。卷六二。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漢語大詞典》:枕干
(1).
《礼记·檀弓上》:“ 子夏 问於 孔子 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干,盾。后因以“枕干”表示复仇志切。 唐
白居易 :“ 镇阳 之乱, 弘正 殁焉。而 布 枕干尝胆,誓报寃耻。”
(2).指对君父忠心耿耿。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故不得已而呼号愤发,置其身於死地,以冀君之一寤,即古忠臣孝子枕干之义也。”
《漢語大詞典》:雠报(讎報)
亦作“讐报”。 报仇,报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问太岁何故受此屈辱不讐报之。”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