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抑塞  拼音:yì sè
1.压抑堵塞。《南史。卷一九。谢方明传》:「人事不至,必被抑塞。」
2.沉沦郁闷。唐。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诗:「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漢語大詞典》:蟠屈
(1).盘旋屈曲;回环曲折。太平广记卷四五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李黄》:“但见枯槐树中,有大蛇蟠屈之跡。”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功德寺》:“寺两侧皆古松,枝柯青翠,蟠屈覆地,盖塞外别种。”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朱佩茝》:“ 朱 试往观,物方蟠屈,闭目如睡。”
(2).抑郁纠结。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國語辭典》:纡郁(紆鬱)  拼音:yū yù
1.委屈郁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愿假簧以舒忧兮,志纡郁其难释。」《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婉娈居人思,纡郁游子情。」
2.深远曲折的样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屹山峙以纡郁,隆崛岉乎青云。」
分類:抑郁郁积
《國語辭典》:悱恻(悱惻)  拼音:fěi cè
悲切动人的样子。如:「缠绵悱恻」。
分類:忧思抑郁
《國語辭典》:湮郁(湮鬱)  拼音:yīn yù
1.心情抑郁,不舒畅。唐。孙樵 序陈生举进士:「久愤湮郁,一旦决发,若风波之得宣泄。」
2.滞塞不通。清。汪中〈先母邹孺人灵表〉:「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漢語大詞典》:愤郁(憤鬱)
愤恨抑郁。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状》:“臣自到 西京 以来,朝夕伏听朝廷惟新之政,以为必务明四目,达四聪,以发天下积年愤鬱之志。”《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 鲍叔牙 愤鬱发病而死, 齐 事从此大坏矣。”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媚 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鬱成疾。”
《漢語大詞典》:烦郁(煩鬱)
(1).浓密貌。文选·左思〈吴都赋〉“歊雾漨浡,云蒸昏昧” 唐 刘良 注:“漨浡,烦鬱之状。”
(2).愁闷抑郁。 宋 曾巩 《诸庙谢雨文》:“得雨应时,泽润焦枯,荡除烦鬱。” 曹禺 《雷雨》第二幕:“ 蘩漪 的脸更显得苍白,她在极力压制自己的烦郁。”
《國語辭典》:怨抑  拼音:yuàn yì
幽怨抑郁。宋。张孝祥 霜天晓角。柳丝无力词:「棹歌休怨抑,有人离恨极。」
分類:怨恨抑郁
《漢語大詞典》:霾雾(霾霧)
(1).尘雾。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宁调元 《八月十五夜漫书》诗:“玉宇琼楼最高处,一天霾雾拨难开。”
(2).喻抑郁之气。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眊眊然骚扰内生,霾雾填拥惨沮。”
分類:尘雾抑郁
《國語辭典》:呜唈(嗚唈)  拼音:wū yì
悲伤哭泣。南朝梁。江淹〈泣赋〉:「欷潺湲兮沬袖,泣呜唈兮染裳。」也作「于邑」、「呜咽」。
《漢語大詞典》:郁伊
抑郁忧闷。 清 王继香 《〈小螺庵病榻忆语〉书后》:“古人如 昌黎 志女拏之壙, 乐天 哀金鑾之辞。有此欝伊,无此悱惻也。”
分類:抑郁忧闷
《國語辭典》:壹郁(壹鬱)  拼音:yī yù
1.交密的样子。汉。王符《潜夫论。本训》:「天地壹郁,万物化淳。」
2.抑郁的样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愬。」也作「郁邑」、「郁挹」。
《國語辭典》:晻晻  拼音:yǎn yǎn
夕阳西下黯然无光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熟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國語辭典》:蟠曲  拼音:pán qū
回旋曲折、盘旋屈曲。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九。陶渊明九月九日》:「渊明古体蟠曲,入八句中,浑然天成。」
《漢語大詞典》:三斗尘(三斗塵)
(1).指令人难食之物。三斗,极言其多。新唐书·权怀恩传:“﹝ 权怀恩 ﹞擢 万年 令。赏罚明,见恶輒取。时语曰:‘寧饮三斗尘,无逢 权怀恩 。’” 宋 陈与义 《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诗:“寧食三斗尘,有手不揖无诗人。”
(2).比喻抑郁之气。 宋 王炎 《夜半闻雨再用前韵》:“抖擞胸中三斗尘,强欲哦吟无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