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攻摘
批评指责。明史·文苑传二·罗玘:“一经攻摘,且玷终身。”
分類:批评指责
《國語辭典》:弹包(彈包)  拼音:tán bāo
缺点、毛病。《董西厢》卷二:「或短或长,或肥或瘦,一个个精神没弹包。」也作「包弹」。
分類: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弹责(彈責)
批评,指摘。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闻之庄书,非直孤説:未获详校,遽见弹责。”
分類: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弹议(彈議)
批评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漢語大詞典》:指手划脚(指手劃脚)
亦作“指手画脚”。
(1).说话时做手势。多用于形容放肆或得意。《水浒传》第七五回:“见这 李虞候 、 张干办 在 宋江 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廝。”《西游记》第三二回:“﹝ 八戒 ﹞吊转头来,望着 唐僧 ,指手画脚的駡道:‘你罢软的老和尚!’”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又不服气,向着官指手画脚的乱吵。”红楼梦第二二回:“只见 宝玉 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他们都静静的听着老人指手划脚的说。”
(2).比喻乱加指点批评。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这就用不着你指手划脚了,我们当然要交给领导处理。”
《國語辭典》:指名道姓  拼音:zhǐ míng dào xìng
明白的指出相关人物的人的姓名。如:「他指名道姓的说出检举者,将会有负面影响。」
《漢語大詞典》:治病救人
比喻批评别人的缺点、错误,帮助他改正。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我们应该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来帮助他,挽救他。”
《國語辭典》:引火烧身(引火燒身)  拼音:yǐn huǒ shāo shēn
1.引燃火焰烧自己身体。如:「大庭广众前,他为了表达不满,竟然引火烧身,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
2.比喻自我毁灭或引祸上身。如:「目前情势很复杂,最好不要介入纷争,以免引火烧身。」
3.比喻显露自己缺点,争取别人的同情。如:「他每次都引火烧身,以为把自己说得如此不堪,大夥就不好意思再落井下石。」
《國語辭典》:诛心之论(誅心之論)  拼音:zhū xīn zhī lùn
晋赵盾不讨伐弑君的乱臣贼子,而史官记载为赵盾弑君,后世称此为「诛心之论」。见《左传。宣公二年》。后指不问罪迹如何,仅就动机用心而加以谴责的言论。亦指深刻的言论或批评。《镜花缘》第九○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國語辭典》:诛意(誅意)  拼音:zhū yì
不论事实,只就其动机、用心而加以责备。参见「诛心之论」条。《后汉书。卷四八。霍谞传》:「谞闻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國語辭典》:找碴儿(找碴兒)  拼音:zhǎo chá ér
找麻烦、制造事端。《续孽海花》第五五回:「这是因他的意气飞扬,受了政府中的忌视,所以找个碴儿就轰出去了。」也作「找麻烦」、「找事」。
《國語辭典》:团剥(團剝)  拼音:tuán bō
批评、指责。《董西厢》卷一:「每日价疏散不曾著家。放二四不拘束,尽人团剥。」也作「包弹」。
分類:批评指摘
《國語辭典》:无可非议(無可非議)  拼音:wú kě fēi yì
没有什么可让人指责批评的。如:「他的所作所为,公正无私,让人无可非议。」
《漢語大詞典》:挑针打眼
苛评,往往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敌意的批评或评论;吹毛求疵。例如:一个评论家惯用的那一套挑针打眼的话。
《漢語大詞典》:挑错
发现或宣布某种缺陷或该受指责的行为或品质;令人不快地批评。例如:常常以解释、平衡、声调质量为题挑错。
《国语辞典》:落人口实(落人口实)  拼音:luò rén kǒu shí
成为别人取笑批评的话柄。如:「立身处世要小心,以免落人口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