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贬夺(貶奪)
谓对某种主张加以批评并使之改变。晋书·庾纯传:“而后将军 眅 ( 荀眅 )敢以私议贬夺公论,抗言矫情,诬罔朝廷,宜加贬黜。”南史·徐勉传:“射策甲科,起家王国侍郎,补太学博士。时每有议定, 勉 理证明允,莫能贬夺,同官咸取则焉。”
分類:主张批评
《國語辭典》:褒弹(褒彈)  拼音:bāo tán
缺点、差失。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彩画的,红近著白,青间著紫,无褒弹、无破绽、无瑕疵。」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写染的无褒弹,吟咏的忒风骚。」也作「包弹」。
《國語辭典》:包弹(包彈)  拼音:bāo tán
1.批评、指责。唐。李商隐《杂纂。卷上。不达时宜》:「筵上包弹品味。」《西湖二集》卷二○:「如今你素无文名,若骤然中了一个进士,毕竟有人议论、包弹著你。」也作「团剥」。
2.缺点、差错。《董西厢》卷一:「德行文章没包弹,绰有赋名诗价。」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这娇娃是谁家。寻包弹觅破绽敢则无纤掐。似轴美人图画。」也作「褒弹」、「褒谈」、「弹剥」、「弹包」。
分類:批评指责
《漢語大詞典》:言脉(言脈)
(1).谓诊脉以治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 扁鹊 也。”
(2).犹言路。指向朝廷提出批评或建议的途径。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襄阳始末》:“夫当人言汹汹,所幸众言纷纷,古今所恃以立国於天地间者,独有此一脉。言脉犹活,国脉其有瘳乎!”
《漢語大詞典》:击抨(擊抨)
抨击,批评指责。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盖 张园 开会羣众对 王之春 借 法国 兵、借 法国 款事痛加击抨,因之触 王之春 之怒。”
《漢語大詞典》:责修(責修)
批评并处治。 明 洪应明 《菜根谭续编》:“寧为君子所责修,毋为君子所包容。” 王同策 注:“责修,谴责修治,即批评并责成其改正。”
《漢語大詞典》:贬裁(貶裁)
(1).犹贬黜。晋书·毛宝传:“ 宝 之倾败,宜在贬裁。然 苏峻 之难,致力王室。今咎其过,故不加赠,祭之可也。”《梁书·王亮传》:“ 縝 不答所问,而横议沸腾,遂贬裁司徒臣 朏 ,褒举庶人 王亮 。”参见“ 贬黜 ”。
(2).指责和批评。南史·王瞻传:“﹝ 王瞻 ﹞负气慠俗,好贬裁人物。”
分類:贬黜批评
《國語辭典》:贬黜(貶黜)  拼音:biǎn chù
贬官革职。《汉书。卷七三。韦贤传》:「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贬黜十年之间,遂继父相位,封侯故国,荣当世焉。」《后汉书。卷二八上。冯衍传》:「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馀至贬黜。」
《国语辞典》:说不是(说不是)  拼音:shuō bù shì
批评是非。《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
分类:批评是非
《漢語大詞典》:攻摘
批评指责。明史·文苑传二·罗玘:“一经攻摘,且玷终身。”
分類:批评指责
《國語辭典》:弹包(彈包)  拼音:tán bāo
缺点、毛病。《董西厢》卷二:「或短或长,或肥或瘦,一个个精神没弹包。」也作「包弹」。
分類: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弹责(彈責)
批评,指摘。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闻之庄书,非直孤説:未获详校,遽见弹责。”
分類:批评指摘
《漢語大詞典》:弹议(彈議)
批评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丧出之日,门前然火,户外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漢語大詞典》:指手划脚(指手劃脚)
亦作“指手画脚”。
(1).说话时做手势。多用于形容放肆或得意。《水浒传》第七五回:“见这 李虞候 、 张干办 在 宋江 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廝。”《西游记》第三二回:“﹝ 八戒 ﹞吊转头来,望着 唐僧 ,指手画脚的駡道:‘你罢软的老和尚!’”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又不服气,向着官指手画脚的乱吵。”红楼梦第二二回:“只见 宝玉 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 老舍 《四世同堂》四八:“他们都静静的听着老人指手划脚的说。”
(2).比喻乱加指点批评。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这就用不着你指手划脚了,我们当然要交给领导处理。”
《國語辭典》:指名道姓  拼音:zhǐ míng dào xìng
明白的指出相关人物的人的姓名。如:「他指名道姓的说出检举者,将会有负面影响。」
《漢語大詞典》:治病救人
比喻批评别人的缺点、错误,帮助他改正。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对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决不能采用鲁莽的态度,必须采用‘治病救人’的态度,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我们应该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来帮助他,挽救他。”
《國語辭典》:引火烧身(引火燒身)  拼音:yǐn huǒ shāo shēn
1.引燃火焰烧自己身体。如:「大庭广众前,他为了表达不满,竟然引火烧身,这种行为实在不可取。」
2.比喻自我毁灭或引祸上身。如:「目前情势很复杂,最好不要介入纷争,以免引火烧身。」
3.比喻显露自己缺点,争取别人的同情。如:「他每次都引火烧身,以为把自己说得如此不堪,大夥就不好意思再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