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739
典故
14
词典
466
佛典
113
其它
146
共739,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执政
执手
执法
宰执
执鞭
执中
执经
执戟
执笔
百执
执绋
执礼
执丧
固执
执奏
《國語辭典》:
执政(執政)
拼音:
zhí zhèng
1.执掌政权。《新唐书。卷一一五。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
2.掌握政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宋。
王安石
内翰沈公墓志铭
:「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
分類:
执政
掌管
掌握
主管
北洋军阀
管国
国家
家政
主持
大权
政事
事务
持正
官职
高级官员
执事
二次
《國語辭典》:
执手(執手)
拼音:
zhí shǒu
握手。宋。
柳永
〈
雨霖铃。寒蝉凄切
〉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国演义》第一一回:「陶谦劳军已毕,赵云辞去,玄德执手挥泪而别。」
分類:
执手
握手
拱手
拉手
北方
少数民族
相见
礼节
《國語辭典》:
执法(執法)
拼音:
zhí fǎ
1.执行法律。《汉书。卷一一。哀帝纪》:「至今有司执法,未得其中,或上暴虐,假势获名,温良宽柔,陷于亡灭。」《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我前日认是奉公执法,怎知反被奸徒所骗?」
2.执行法律的官吏。《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
分類:
执行
星名
执法
执掌
官吏
法令
王莽
御史
《漢語大詞典》:
宰执(宰執)
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 唐
陆龟蒙
《自怜赋》
:“丞相府不开, 平津阁 不立,布衣之説无由自通乎宰执。” 宋
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大内
》
:“外廊横门北去百餘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趋朝,此处下马。”
《
金史·侯挚传
》
:“ 挚 为人威严,御兵人莫敢犯。在朝遇事敢言……南渡后宰执中,人望最重。” 清
戴名世
《九科文总序》
:“以谓天下之为选政者,以草莽而操文章之权,其转移人心,乃与宰执侍从及督学之官等而深有望於大儒者,为之别黑白而定邪正,使天下晓然知所去取。”
分類:
宰执
宰相
相等
执掌
国家
家政
政事
重臣
《國語辭典》:
执鞭(執鞭)
拼音:
zhí biān
1.手持马鞭,用以驾车。后多借指卑贱的差役。《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少苦执鞭,恒患不得快饮酒,使其酒足,馀年毕矣,无所复须。」
2.借指追劳追随。《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晏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聊斋志异。卷二。陆判》:「陵阳陆公犹存乎?尚有灵焉否也?为之执鞭,所欣慕焉。」
3.手持教鞭,指当老师。如:「执鞭一生,门生无数。」
分類:
执鞭
执教
驾车
卑贱
差役
《國語辭典》:
执中(執中)
拼音:
zhí zhōng
语本《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
分類:
持平
持中
中庸之道
不偏不倚
无过
过与
不及
《漢語大詞典》:
执经(執經)
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
《
汉书·于定国传
》
:“ 定国 乃迎师学
《
春秋
》
,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
:“八月益凉,时得休假,儻矜其拘缀不得走请,务道之传而赐辱临,执经座下,获卒所闻,是为大幸。” 清
钱谦益
《谕祭赠礼部右侍郎冯有经文》
:“於戏!涕泗何从,言念春宫之旧事;话言犹在,追怀青殿之执经。”
分類:
经书
从师
受业
《國語辭典》:
执戟(執戟)
拼音:
zhí jǐ
1.手持兵戟,即从军。南朝宋。
谢灵运
〈
斋中读书
〉诗:「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
2.职官名。秦汉时的侍郎官,掌管宿卫殿门。
分類:
宫廷
侍卫官
值勤
时手
持戟
《國語辭典》:
执笔(執筆)
拼音:
zhí bǐ
拿笔,指写字或作文。汉。刘向《列女传。卷五。珠崖二义》:「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魏书。卷八一。山伟传》:「二十许载,时事荡然,万不记一,后人执笔无所凭据。」
分類:
执笔
书法
持笔
书法术语
法术
记录
写作
毛笔字
《漢語大詞典》:
执笔法(執筆法)
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 唐 陆希声 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
分類:
毛笔字
持笔
前人
执笔法
采用
《漢語大詞典》:
百执(百執)
见“ 百执事 ”。
《漢語大詞典》:
百执事(百執事)
犹百官。
《
书·盘庚下
》
:“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
《
国语·吴语
》
:“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 韦昭 注引 贾逵 曰:“百执事,百官。” 唐
韩愈
《东都遇春》
诗:“在庭百执事,奉职各祗敬。” 严复
《原强续篇》
:“夫以 中国 今日政治之弛缓不收,人心之浇薄自私与百执事人才之消乏,虑无起者耳。”亦省作“ 百执 ”。 宋
王禹偁
《拟裴寂祷华山文》
:“余若位极人臣,业展经纶,黜陟乎百执,启沃乎一人。”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
》
:“伏望陛下普詔百执,各贡所怀,留神省閲。”
分類:
百官
贾逵
《國語辭典》:
执绋(執紼)
拼音:
zhí fú
送葬时手执绳索以牵引灵柩,后泛指送葬。《礼记。曲礼上》:「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唐。
黄滔
祭崔朴阙
:「方俟弹冠,仰修程于霄汉,谁云执绋,悲落景于桑榆。」
分類:
执绋
丧葬
为人
时手
牵引
灵柩
大绳
《國語辭典》:
执礼(執禮)
拼音:
zhí lǐ
1.守礼。汉。桓宽《盐铁论》:「昔周公处谦以卑士,执礼以治下。」
2.对人的礼貌。《列子。汤问》:「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
分類:
赞礼
执守
礼节
守礼
礼制
《國語辭典》:
执丧(執喪)
拼音:
zhí sāng
守丧。《史记。卷一○三。万石君传》:「其执丧,哀戚甚悼。」唐。
元稹
李珝起复监察御史制
:「以尔珝文学周敏,操行端方,执丧有闻,俯以就制。」
分類:
奉行
行丧
丧礼
守孝
《國語辭典》:
固执(固執)
拼音:
gù zhí
1.坚守不违背。《礼记。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汉书。卷八五。谷永杜邺传。谷永》:「无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禄,以次贯行,固执无违。」
2.坚持己见,不肯变通。《红楼梦》第七八回:「你太固执了,正经再搬进来的为是,休为没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文明小史》第三六回:「你们恁样固执,我也没法,只得告辞了。」
分類:
固执
坚持
持己
己见
不肯
变通
《漢語大詞典》:
执奏(執奏)
持章表上奏君主。
《
晋书·贾谧传
》
:“ 謐 重执奏 戎 华 之议,事遂施行。”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
》
:“詔:‘内降指挥、百司执奏毋輒行;敢因缘干请者,諫官、御史察举之。’” 清
陈康祺
《
郎潜纪闻
》
卷四:“当 和珅 声势熏灼,举朝无一人敢於纠劾, 曹锡寳 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諍臣。”
分類:
章表
上奏
帝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