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假托 拼音:jiǎ tuō
1.虚拟、虚构。《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也作「假托」。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2.假冒、伪托。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3.凭借、依托。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4.藉口、托词。《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分類:假托
《漢語大詞典》:饰辞(飾辭)
(1).修饰言辞、文辞。《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 汉 王充 《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 ,谓霍乱为 博陆 。”
(2).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3).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 相 心疑 云 寃,狱有饰辞。” 颜师古 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2).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
(3).指虚浮不实之辞。《汉书·王嘉传》:“时冬月未尽二旬,而 相 心疑 云 寃,狱有饰辞。” 颜师古 注:“饰辞,假饰之辞,非其实也。”
《漢語大詞典》:饰说(飾説)
(1).虚饰之辞。《战国策·赵策四》:“ 虞卿 闻之,入见王,王以 楼缓 言告之。 虞卿 曰:‘此饰説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讔》:“及 优旃 之讽漆城, 优孟 之諫葬马,并譎辞饰説,抑止昏暴。”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佛肉眼见四十里》:“俗僧饰説,大非经旨。余故録其説而辨之。”
(2).虚饰其辞,托辞掩饰。《汉书·夏侯胜传》:“ 胜 从父子 建 字 长卿 ,自师事 胜 及 欧阳高 ,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説。”《旧唐书·郭子仪传》:“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説。”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巧辨饰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从。”
(2).虚饰其辞,托辞掩饰。《汉书·夏侯胜传》:“ 胜 从父子 建 字 长卿 ,自师事 胜 及 欧阳高 ,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説。”《旧唐书·郭子仪传》:“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説。”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巧辨饰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从。”
《國語辭典》:感冒 拼音:gǎn mào
1.感染风寒。《西湖二集》卷一二:「有的说是感冒了风寒,入于腠理,一时不能驱遣。」《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那老妈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
2.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气管发炎、咳嗽、鼻塞、发烧等症状。可经由空气中的飞沫传染。
3.对人感到厌烦。如:「他一天到晚搬弄是非,大家都对他很感冒。」
2.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气管发炎、咳嗽、鼻塞、发烧等症状。可经由空气中的飞沫传染。
3.对人感到厌烦。如:「他一天到晚搬弄是非,大家都对他很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