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63,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翻手
手段
把手
措手
引手
抗手
手写
盥手
空手
假手
手教
应手
手诲
负手
手扶
《漢語大詞典》:翻手
翻转手掌。形容时光迅速或处事轻便。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春菜》:“生葅入汤翻手成,芼以薑橙夸缕抹。”《七国春秋平话》卷中:“你是好汉,有将才,敢对阵相持?交我去取些小兵,来阵上捉你,如翻手耳。”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赠孙从一》诗:“眼底相看已壮龄,世间万事真翻手。”《三国演义》第三回:“﹝ 鲁肃 ﹞曰:‘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
《國語辭典》:手段  拼音:shǒu duàn
本领、方法、手法。《西游记》第一八回:「我们不是那不济的和尚,脓包的道士,其实有些手段,惯会拿妖。」《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正要誇逞自家手段,这一问,揉著痒处。」
《國語辭典》:把手  拼音:bǎ shǒu
1.握手。含有亲切之意。如:「把手言欢」。《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吕布》:「吕布之舍袁绍从张杨也,过邈临别,把手共誓。」
2.器物上可供手扶持的地方。如:「茶壶把手」、「车门把手」。
《國語辭典》:措手  拼音:cuò shǒu
著手处理、应付。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二折:「那日若无军师与列位大人呵,可著我险些儿难措手。」《西游记》第四回:「哪吒正使法间,听得棒头风响,急躲闪时,不能措手,被他著了一下,负痛逃走。」
分類:着手
《國語辭典》:引手  拼音:yǐn shǒu
1.伸手。唐。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2.弓箭手。《宣和遗事。元集》:「宋江天晓,却将文字呈押,差董平引手三十人,至石碣村根捕。」
《國語辭典》:弓手  拼音:gōng shǒu
1.善于射箭的人。也称为「弓弩手」、「弓箭手」。
2.宋代由县尉统属,专门负责缉捕的士兵。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二。李元礼》:「李命弓手冥搜一民以充数,皆以赃满论死。」《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董平取弓手回县,离不得遭断吃棒。」
《國語辭典》:抗手  拼音:kàng shǒu
1.举手为礼。《汉书。卷八七。扬雄传上》:「是以旃裘之王,胡貉之长,移珍来享,抗手称臣。」《孔子家语。卷二。致思》:「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
2.对手。如:「你不是他的抗手。」
《漢語大詞典》:手写(手寫)
亲手书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臧逢世 ﹞欲读 班固 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 刘缓 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老残游记》第三回:“﹝ 高绍殷 ﹞再望下翻,是一本 苏东坡 手写的 陶 诗,就是 毛子晋 所仿刻的祖本。”
《漢語大詞典》:盥手
洗手。古人常以手洁表示敬重。《成具光明定意经》:“读是经时,先施清浄水,盥手漱口,常令清浄。” 唐 陆龟蒙 《引泉》诗:“焚香礼真像,盥手披灵编。”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夫人盥手浄了,解开包揭起看时,是古老纸色。” 清 黄景仁 《暮归北山下》诗:“明朝脱经过,盥手陈江蘺。”
分類:洗手敬重
《國語辭典》:空手  拼音:kōng shǒu
1.徒手。《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广陵厉王刘胥》:「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2.空著两手,比喻一无所获。亦指拜访不带礼物。《朱子语类。卷三四。论语一六。述而篇》:「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直钱底,羔雁是较直钱底。」《红楼梦》第七○回:「小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
3.无所依据而作,并非临摹。多指字画、刺绣等。如:「他以空手作画而闻名世界。」「她空手绣的花儿竟也活灵活现的。」
《國語辭典》:假手  拼音:jiǎ shǒu
1.假借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左传。隐公十一年》:「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刘炫传》:「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
2.科举时代称代人作文的人。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选司考练,总是假手冒名,势家嘱请。」
《漢語大詞典》:手教
亲自教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 元帝 手教诸子侍读,以此为诫。”
即手书。对来信的敬称。北史·令狐熙传:“前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辈其可违乎!” 宋 王安石 《与徐贤良书》:“自后日欲修问,而乃重烦手教,先加抚慰,重以愧惻也。” 清 陈确 《与刘伯绳书》:“详味前后手教,尚多影响剽窃之説。” 鲁迅 《书信集·致胡适》:“前两天得到手教并《水浒》两种序。序文极好,有益于读者不鲜。”参见“ 手书 ”。
《國語辭典》:手书(手書)  拼音:shǒu shū
亲笔写的书信。《三国演义》第一○八回:「司马昭览毕,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乃先发手书与卫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其父大怒,写著严切手书,差著两个管家,到京催他起身。」也称为「手翰」、「手札」、「手示」。
《國語辭典》:应手(應手)  拼音:yìng shǒu
1.随手、顺手。《南齐书。卷三五。高祖十二王传。长沙威王晃传》:「乃令晃复驰马拔之,应手便去。」
2.便利、方便,应合当下所需。《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这里胭脂巷有一位中书秦老爹要上北京补官,攒凑盘程,一时不得应手,情愿七扣的短票,借一千两银子。」
《漢語大詞典》:手诲(手誨)
犹手教。称人手书的敬词。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书》:“某启,忽承手诲,以屡辞新命未得请,俾有所开陈,敢不如教。” 宋 苏轼 《与子安兄书》之一:“十九郎兄弟远至,特蒙手诲,恭审比来尊体佳胜,甚慰繫望。”
《國語辭典》:负手(負手)  拼音:fù shǒu
交手于背。《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红楼梦》第七六回:「湘云道:『这一句怎么押韵?让我想想。』因起身负手想了一想。」
分類:两手背后
《国语辞典》:手扶  拼音:shǒu fú
大陆地区指手扶拖拉机。即小型耕耘机。也称为「手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