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未韵》:所畏
吕氏春秋公子曰耽口颊之馔甘腊毒之味虽子大夫之所荣故亦吾人之所畏
分类:所畏
《漢語大詞典》:无所畏惮(無所畏憚)
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史记·田叔列传:“ 三河 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无畏者,许之无所畏惮也。”亦作“ 无所忌惮 ”。南史·王融传:“﹝ 王融 ﹞威福自己,无所忌惮,诽谤朝政,歷毁王公。”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以一代典制文字引伸圣言者,而作‘岂不尔思’、‘踰东家墙’等淫秽之词,其无所忌惮如此。” 叶圣陶 《倪焕之》九:“一味讲感化,却把学生感化得善于作伪,无所忌惮,起初谁又料得到!”
《國語辭典》:无所畏忌(無所畏忌)  拼音:wú suǒ wèi jì
什么都不惧怕顾忌。《汉书。卷七六。王尊传》:「知中书谒者令显等,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恣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晋书。卷五九。齐王囧传》:「董艾放纵,无所畏忌,中丞按奏,而取退免。」也作「无所顾惮」、「无所顾忌」、「无所忌惮」。
《國語辭典》:无所畏惧(無所畏懼)  拼音:wú suǒ wèi jù
没有什么好害怕的,丝毫不畏惧。《魏书。卷七九。董绍传》:「此是绍之壮辞,云巴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四。真观》:「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
《國語辭典》:无畏(無畏)  拼音:wú wèi
1.没有畏惧。《礼记。表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一百五十赞佛颂〉:「无畏功德中,斯但显少分。」
2.佛教用语。指对自己有信心。《瑜伽师地论》卷七:「于自所證未得无畏。」
《國語辭典》:狼顾(狼顧)  拼音:láng gù
1.狼天性机敏狡诈,走路时常回头观看动静。狼顾比喻人有所畏惧。《史记。卷六九。苏秦传》:「夫一齐之彊,燕犹狼顾而不能支。今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汉。贾谊 说积贮:「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2.长相特异,能如狼将头转向正后方而身体不动的人。《晋书。卷一。宣帝纪》:「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狼顾相,欲验之。」
《漢語大詞典》:敬忌
谨慎而有所畏惧。书·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 文王 之敬忌。” 蔡沉 集传:“敬则有所不忽,忌则有所不敢。”
《漢語大詞典》:敛臂(斂臂)
缩手。谓有所畏惧。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捕风捉影,捏造流言,以掎齕当事之人,则将来司考察之柄者,将缄口敛臂,而不敢轻动一人。”
《漢語大詞典》:詟谀立懦(讋諛立懦)
谓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 宋 岳珂 桯史·陈了翁始末:“前书《尊尧集表》,盖与此互见始末,讋諛立懦,不厌屡书也。”
《漢語大詞典》:枭视狼顾(梟視狼顧)
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於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视狼顾,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则一人授命,足惧千夫。”
《國語辭典》:东闪西挪(東閃西挪)  拼音:dōng shǎn xī nuó
形容人闪闪躲躲,有所畏惧。《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一切智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畏之一。(参见:四无畏)
【佛学常见辞汇】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三藏法数】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力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力与四无所畏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
四无所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四无畏同。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一切智无所畏 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是法不法,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一无所畏也。
二、漏尽无所畏 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二无所畏也。
三、说障道无所畏 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受是障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三无所畏也。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诸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如实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如牛王,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四无所畏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此四通言无畏者,由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于大众中凡有所说,则无恐惧之相,故名无所畏。(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
〔一、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一切智无所畏。(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天魔梵者,天魔即他化自在天,梵即梵天魔。)
〔二、漏尽无所畏〕,漏尽者,惑业生死俱尽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一切漏尽,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为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者,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说障法,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为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者,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也。无所畏者,如佛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馀众,实不能转,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无所畏有二种:一、佛无所畏,二、菩萨无所畏。今此四无所畏,皆言菩萨也。盖菩萨具诸智慧,明了决定,而于众中说法,则无恐畏之相,故名无所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能持无所畏〕,能持者,谓菩萨闻一切法,常能受持,忆念不忘,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二、知根无所畏〕,知根者,谓菩萨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三、决疑无所畏〕,决疑者,决剖一切众生之疑难也。谓凡有一切来难问者,菩萨悉能如法剖决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四、答报无所畏〕,答报者,以言辞应答酬报其所问也。谓凡一切众生听受问难,菩萨悉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
四无所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说四无畏及八大众中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