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意归(意歸)
意之所在。三国志·蜀志·李譔传:“著古文尚书毛诗、三《左氏传》《大玄指归》,皆依準 贾 马 ,异於 郑玄 。与 王氏 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分類:意归所在
《國語辭典》:讲殿(講殿)  拼音:jiǎng diàn
佛家讲经说法的堂舍。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一。景林寺》:「讲殿叠起,房庑连属。」
《漢語大詞典》:倚郭
亦作“ 倚廓 ”。 宋 元 时州、路治所所在之县。宋史·地理志六:“ 大观 元年,以 宜州 河池县 置 庭州 ,倚郭县曰 怀德 。”《元典章·户部十二·和买》:“ 广平路 元贞 元年差务发内带染绢疋所用物料,其倚廓 永年县 与在城録事司不同。”
分類:治所所在
《漢語大詞典》:三望
(1).祭祀名。望,谓不能亲诣所在,遥望而祭。所祭之事有三,故称“三望”。《春秋·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 杜预 注:“三望,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郊祀,望而祭之。 鲁 废郊天,而脩其小祀,故曰犹。”《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 泰山 、 河 、 海 。曷为祭 泰山 、 河 、 海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偏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 河 , 海 润于千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六宗既禋,三望咸秩。”
(2).车名。详“ 三望车 ”。
《漢語大詞典》:三望车(三望車)
六朝 时王公大臣所乘之车,有窗可望,分四望、三望、夹望等等级。晋书·舆服志:“位至公,或四望、三望、夹望车。”宋书·顺帝纪:“甲寅,给太傅 齐王 三望车。”南史·齐明帝纪:“给幢络三望车,前后部羽葆、鼓吹,剑履上殿。”
《漢語大詞典》:光明藏
佛教语。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禅偈:“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昔贤有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 明 张煌言 《梅岭山居诗引》:“禪悦之餘,遂成 梅岭 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中营(中營)
(1).天子驻跸之处。文选·扬雄〈甘泉赋〉:“敦万骑於中营,方玉车之千乘。” 吕延济 注:“中营,天子营也。”
(2).主帅所在的军营。汉书·周亚夫传:“﹝天子﹞至中营,将军 亚夫 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营域之中。古文苑·张衡〈温泉赋〉:“控 汤谷 乎 瀛州 ,濯日月乎中营。” 章樵 注:“日月坎离之精濯乎其中,故液泉而温。”
《国语辞典》:灵祐(灵祐)  拼音:líng yòu
唐代禅师的法号。俗姓赵。福州长溪(治所在今福建霞浦南)人。沩仰宗的创始人之一。十五岁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到江西参百丈怀海禅师。开悟后,奉怀海之命,前往人烟稀少的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开法。武宗法难时,暂充农民。大中初,湖南观察使裴休将他迎出,从此禅风大盛,僧众多达一千五百人。敕谥「大圆禅师」。
《漢語大詞典》:土断(土斷)
东晋 、 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 。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 ,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漢語大詞典》:真庭
(1).谓神仙之殿庭。 唐 李峤 《幸白鹿观应制》诗:“真庭羣帝饗,洞府百灵栖。”
(2).指真谛之所在。 前蜀 韦庄 《赠礼佛名者》诗:“何用辛勤礼佛名,我从无得到真庭,寻思 六祖 传心印,可是从来读藏经。”
《漢語大詞典》:宫所
宫殿所在之处;宫殿。旧唐书·巢王元吉传:“ 高祖 将避暑 太和宫 ,二王当从, 元吉 谓 建成 曰:‘待至宫所,当兴精兵袭取之。’”宋史·乐志十四:“宝章奕奕,祲宫俣俣。帝将用之,于彼宫所。”
《國語辭典》:无是处(無是處)  拼音:wú shì chù
1.不知如何是好。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教我两下里难顾瞻,百般里无是处。」元。张养浩〈得胜令。万象〉曲:「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2.没有是处。指人品行不好,专做坏事。元。关汉卿《救风尘》第四折:「你一心淫滥无是处,要将人白赖取。」
《国语辞典》:本论(本论)  拼音:běn lùn
著作的主要部分,即主题或中心思想所在,通常介于绪论与结论之间。
《漢語大詞典》:法苑
佛教语。指佛法所在之处。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法苑称嘉 柰 ,慈园羡修 竹 。” 唐 知玄 《答僧澈》诗:“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餘。”
《國語辭典》:当地(當地)  拼音:dāng dì
1.本地。晋。葛洪《神仙传。卷一○。李根》:「李根字子源,许昌人也,根能变化入水火中坐,致行厨能供二十人,皆精细之馔,四方奇异之物,非当地所有也。」
2.在屋中地上。《红楼梦》第三回:「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著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的大插屏。」《文明小史》第二七回:「便也不敢上去叩见,呆呆的站在当地。」
《漢語大詞典》:陪尾
古山名。书·禹贡:“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至于 陪尾 。” 孔 传:“四山相连,东南在 豫州 界, 洛 经 熊耳 , 伊 经 外方 , 淮 出 桐柏 ,经 陪尾 。”史记·夏本纪作 负尾 ;汉书·地理志上作 陪尾 。所在之地有二说。一说在今 湖北 安陆 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 陪尾山 在 江夏 安陆县 东北。”一说在今 山东 泗水 东, 泗水 所出的 陪尾山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八流亦出名山: 渭 出 鸟鼠 , 汉 出 嶓冢 , 洛 出 熊耳 , 涇 出 少室 , 汝 出 燕泉 , 泗 出 陪尾 。”其后隋书·地理志大清一统志及近代学者多从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