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蜀郡成都人,字志伯。博学明经,举孝廉,迁荆州刺史。梁商弟让为南阳太守,恃椒房之宠,不奉法,为戒劾奏。顺帝永和六年,累官至太尉。质帝卒,慑于梁冀权势,定策立桓帝,封厨亭侯。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慧精。出卓氏。南阳人。嗜学。始闻于法道讲放光般若。从亲旧往听。遂深悟妙理。弃家事安公博究三藏。日诵五十馀万言。礼五百拜。后疾笃。持弥勒名不辍口。临终弟子智生侍。问曰。乃不愿生安养乎。曰吾与和尚八人。同愿见慈氏。今和尚𢹂道。愿先我矣。言讫有光照身。容颜悦泽。遂化。葬安塔之右。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部棘阳令潜之弟也。居贫务学游心坟典。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乃借衣一听。遂深悟佛理。废俗从道。伏事安公为师。博通三藏诵经五十馀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晋临川王甚知重。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弟子智生侍疾。问何不愿生安养。诫曰。吾与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毕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悦。遂奄尔迁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释惠精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又名昙戒。本姓卓。南阳人。晋外兵郎㯤阳令潜之弟也。幼而家贫。无衣著。不得从师友。负薪炙火。披玩六籍。后闻于法道讲放光经。借衣听焉。告其兄曰。始悟儒浅近。道教虚旷。不能复驰骋方内。政欲自放人外耳。潜曰。诚复人各有心。何能独善其志。年十九投释道安。安津为同学。甚相知敬。游方请业数四年中。忽请安曰。世间之苦难可大堪。百年俄顷复不待人。虽苦之速。德行为先。精学足以导心。今就行道去。安曰。兼之为胜。如不能兼。各从其志。吾助尔憙。诵经五十万言。礼佛为业。时禅法未传。依经独坐。晋临川王雅相礼待。资给四事。后与安同憩长安太后寺。安平后隆安中疾病。口诵弥勒。未尝懈息。弟子智生侍疾。问曰。何不愿生西方。而专呼弥勒。答曰。吾等道安八人先发誓愿。愿生兜率。面见弥勒。道愿悉以先见。唯吾尚存。欲遂本愿。语毕。即有光照于身。容颜更悦。俄而迁化。春秋七十。葬于道安墓右(云云)。
求那跋摩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功德铠。刹利种。世王罽宾国。大父呵黎跋陀。此云师子贤。父僧伽阿难。此云众喜。皆有奇德。跋摩年十四。天姿秀发。其母尝须野兽肉羹。使办味。跋摩曰。有生之类。莫不恶死。以彼之所恶。充己之所嗜。岂亦仁人之用心哉。母恚曰。汝谓端有地狱报耶。佗日我替汝偿。所不悔也。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谓母曰。痛可柰何。母其替我乎。母笑曰。痛在汝。我安能替耶。跋摩跪曰。杀寔三涂极苦之因。身作身受。固无替理。昨者大人之言。其无乃过乎。母为止杀。终其身。 年十八。去为沙门。有相者曰。君三十当南面称孤。今兹出家。其获道果必矣。及期王薨。国人欲迎立之。跋摩翻然自引。游狮子国。入阇婆。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见跋摩从受五戒。王始不信。以母故。亦从受焉。久之乃笃信。邻国来寇。王将禦之。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对曰其惟慈悲乎。虽然国有患难。而岂可弗加驱驰哉。王行矣。既凯旋。王中流矢。跋摩咒水洗之而愈。王欲出家。群臣固争不可。王曰吾有三愿。苟诸君听之。则吾亦当听诸君请。不然则否。其一应同奉大和尚。其二应禁杀。其三应有馀积。以赈给贫乏。于是群臣谨奉约。而率遵五戒。王躬治精舍。以延跋摩。名震诸国。元嘉元年九月。京师沙门慧观慧聪等。表请迎至。诏交州刺史。并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航海以往至广州。诏听乘驿诣阙。道由始兴。爱其虎市山。形类耆阇。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留居之一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将死。说法安慰。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寺有宝月殿。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极妙。夜辄有光。山故多虎。自跋摩至屏绝。禅定必累日。寺僧尝遣沙弥侯之。见白狮子。仰蹑柱而戏。弥空皆青莲华。沙弥惊走大呼。僧争至。豁无所见。八年正月至建邺。引对。劳问甚勤。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迫以身徇万几。不获所愿。法师远来陋邦。何以见教。对曰道在身。不在事。法由己。不由人。且帝王所脩。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微。言令不威。傥不克己苦节。何以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皆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使风雨时若。寒暑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以是为持斋不杀。亦大矣。安在辍半日之飧。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旷。滞近教者。但拘名相。如法师所谕。开奖人意。可与论天人之际矣。止祇洹寺。讲法华及十地品。法席之盛。前所未见。译菩萨善戒三十品。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元嘉六年。坐夏定林。夏休还祇洹。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还室。弟子从至。泊然已化。寿六十五。则一日谓弟子曰。我已證二果矣。又说偈三十六行。授阿沙罗曰。可以示天竺僧。及此土僧。有诏建塔。译遗偈。偈多不载。
神僧传·卷第三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度。仁爱汎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舍。诵经百馀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人号曰三藏法师。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至阇婆国。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是跋摩来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渐染既久专精稍笃。顷之邻兵犯境。王谓跋摩曰。外贼恃力欲见侵侮。若与斗战伤杀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将至。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须禦捍。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跋摩为咒水洗之。信宿平复。后为跋摩立精舍。躬自琢材伤王脚指。跋摩又为咒治之。有顷平复。时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参禀。以元嘉元年九月。启文帝求迎请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隽等往彼祈请。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峙峰岭高绝。跋摩谓其髣髴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污。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像成之后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后茂之将死。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跋摩尝于别室坐禅。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弥往候之。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亘室弥漫生青莲花。沙弥惊恐大呼。往视师子豁无所见。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因缘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终之后即趺坐绳床。颜貌不异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馀人。并闻香气芬烈。咸见一物状若龙蛇。可长一匹许。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诏者。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春秋六十有五。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师子贤。以刚直被徙。父僧伽阿难。此言众喜。因潜隐山泽。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爱汎博崇德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诵经百馀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号曰三藏法师。至年三十罽宾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仪形感物见者发心。后至阇婆国。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是跋摩来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渐染既久专精稍笃。顷之邻兵犯境。王谓跋摩曰。外贼恃力欲见侵侮。若与斗战伤杀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将至。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跋摩曰。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跋摩为咒水洗之。信宿平复。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门。卿等可更择明主。群臣皆拜伏劝请曰。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大王天慈宁不悯念。敢以死请申其悃愊。王不忍固违。乃就群臣请三愿。若许者当留治国。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群臣欢喜佥然敬诺。于是一国皆从受戒。王后为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伤王脚指。跋摩又为咒治。有顷平复。导化之声播于遐迩。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时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餐禀。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求迎请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会值便风遂至广州。故其遗文云。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谓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孤峰岭高绝。跋摩谓其髣髴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湿。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像成之后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后茂之将死。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弄之而去。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尝于别室入禅。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弥往候之。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亘空弥漫生青莲华。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豁无所见。其灵异无方。类多如此。后文帝重敕观等。复更敦请。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文帝引见劳问慇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机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至如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公王英彦莫不宗奉。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法席之日轩盖盈衢。观瞩往还肩随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后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后弟子代出二品。成三十品。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犹有两本。或称菩萨戒地。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至择品而缘碍遂辍。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足成十三卷。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共请跋摩云。去六年有师子国八尼至京云。宋地先未经有尼。那得二众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云。戒法本在大僧众发。设不本事无妨得戒。如爱道之缘。诸尼又恐年月不满。苦欲更受。跋摩称云。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随喜。但西国尼年腊未登。又十人不满。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时有信者采华布席。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众咸崇以圣礼。夏竟还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先起还阁。其弟子后至。奄然已终。春秋六十有五。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因缘云。已證二果。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颜貌不异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馀人。并闻香气芬烈。咸见一物状若龙蛇。可长一匹许。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四部鳞集。香薪成𧂐。灌之香油以烧遗阴。五色焰起氛氲丽空。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仍于其处起立白塔。欲重受戒。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初跋摩至京。文帝欲从受菩萨戒。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奄而迁化。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观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观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观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观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相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观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义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果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相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义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相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相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力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观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此云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跋摩年十四。机见俊达。深有远度。仁爱务善。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跋摩启曰。有命之类。莫不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设令得罪。吾当代汝。跋摩他口煮油。误浇其指。因谓母曰。代儿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况三途耶。母乃悔悟。终身断杀。至年十八。相工见而谓曰。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晓四含。诵经百馀万言。深达律品。妙入禅要。时人号曰。三藏法师。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绝无绍嗣。众咸议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群臣数百。再三固请。跋摩不纳。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见者发心。后至阇婆国。至前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明旦果跋摩至。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母因劝王曰。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顷之邻兵犯境。王谓跋摩曰。外贼恃力。欲见侵侮。若与斗战。伤杀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将至。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须禦捍。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王自领兵拟之。旗鼓始交。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跋摩为咒水洗之。信宿平复。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栖法门。卿等可便择明主。群臣皆拜伏劝请曰。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且敌国凶强。恃崄相对。大王天慈。宁不悯命。敢以死请。王不忍固违。乃就群臣请三愿。若许者当留治国。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尚。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群臣欢喜敬诺。于是一国皆从受戒。王后为跋摩立精舍。躬自琢材。伤王脚指。跋摩又为咒治。有顷平复。道化之声。播于遐迩。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时京师名德。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启文帝。求迎跋摩。帝即赐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观等又遣沙门法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希临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路由始兴。经停岁许。始兴有虎市山。仪形耸峙。峰岭高绝。跋摩谓髣髴耆阇。乃改名灵鹫。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每至鸣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污。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像成之后。每夕放光。此山本多虎灾。自跋摩居之。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文帝重敕观等复更敦请。乃汎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问慇勤。因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使风雨适时。寒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方为弘济耶。帝乃抚几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至如法师所言。真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王公英彦。莫不宗奉。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法席之日。轩盖盈衢。观瞩往还。肩随踵接。其年九月二十八日。食未毕。奄然已终。春秋六十有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本于阗国人,名尸罗达摩。通华、梵语。德宗贞元中北庭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戒法为译主,译《十地经》、《回向轮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尸罗达磨。华言戒法。于阗人。居北庭。为大法师。贞元中。沙门悟空。偕节度使杨袭古。于北庭龙兴寺。请法为译主。出十地回向轮等经。法躬读梵文。兼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既缮写。属沙门不通所译经本。附宣慰中使段明秀。秦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由回鹘路入朝进上。梵夹留龙兴寺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尸罗达摩。华言戒法也。本于阗人。学业该通善知华梵。居于是国为大法师。唐贞元中悟空回至北庭。其本道节度使杨袭古。与龙兴寺僧请法为译主。翻十地经。法躬读梵文并译语。沙门大震笔受。法超润文。善信證义。悟空證梵文。又译回向轮经。翻传才毕缮写欲终。遇北庭宣慰中使段明秀事讫回。与北庭奏事官牛昕安西奏事官程锷等。相随入朝。为沙河不通取回鹘路。其梵夹留北庭龙兴寺藏。赍所译唐本至京。即贞元五载也。法译事方终。却回豁丹。豁丹一云于遁。此皆岭北人之呼召耳。若五印度语云瞿萨怛那。华言乳国。亦云地乳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廉氏。荆州人。幼入空门。长圆戒德。乃复遍游衡庐。以探禅指。尝偕一友至凤林。迷道入深谷中。见满地弃掷。皆金银物。其友遽色动。顾谓曰。此间幸无他人在。可攫也。且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君其柰何不屑意哉。俊行未即应。友固请。俊曰。昔管宁锄园遇金。视同瓦砾。吾辈出家者流。尤宜慎守贪戒。而有愧古人可乎。然吾兹一身。衣食有馀。得之亦复奚用。他日待吾把茅盖头。第当取以供众也。竟舍去。寻谒舒州投子山同和尚。投子问曰。昨在何处。曰在不动道场。曰既是不动。何由至此。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著处。因许入室。受记莂。久之辞还。路出汴京。为陇西公梁资所留。而捐所居宅。为伽蓝。以处俊。 会周受汉禅。宠遇优渥。盖高祖世宗。皆于俊寔布衣旧。异日相见。每施拜跪。及是赐赉故加厚云。乾德四年三月。疾笃。弟子使医进药。噤不受。垂戒嘱后事。合掌怡颜而灭。享寿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四月八日。葬全身于东郊之丰台村。寺额观音。一门三院。东西二堂。众常不减数百。五十年间。率饭僧万百千计。诚京城第一禅林也。赐紫袈裟。号净戒。皆周命。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岩俊。姓廉氏。邢台人也。诞育之来蔚繁神异。挺身去缚誓入空门。从捧戒珠终身圆莹。乃持杯锡言遍参寻。陟彼衡庐登乎岷蜀。尝至凤林。欻逢深谷。见一区之晃耀。原七宝之纵横。时同侣相顾曰。奇哉可俯拾乎。俊曰。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耳。苟欲怀之自速祸也。徯吾野菅覆顶须此供四方僧。言讫舍去。造谒舒州投子山主问之曰。客来昨宿何处。俊曰。在不动道场。曰既言不动曷由至此。对曰。至此岂是动耶。曰元来宿不著处。然山主默认许之。迨思还赵。路出陈留。抵今东京。属乎梁少保陇西公资。即河阳节度使赠中书令芝之昆也。虽居贵仕酷信空门。接俊谈玄。若刘遗民之奉贾远也。相与议舍第宅俾建仁祠。俊弗让违以安形性。既考禅室而行祖风。慕道穷玄堂宇盈塞。周高祖世宗二帝潜隐地。与俊布衣之交。每登方丈必施跪礼。及其即位延迟优渥。至乎朝达见必稽颡。高谈虚论若至宝山焉。以乾德丙寅三月示身有疾。弥留弟子求医奉药。瞋目噤唇不食。垂诫门人后已。当怡颜俨肃合掌诀众而灭。享龄八十五。坐夏六十五。初俊被朝恩赐紫袈裟也。受而不服锡净戒师号也。有而不称。属其策杖清羸。周祖敕侍者辈勿令大师一中食。俾其日昃更进祛阇尼矣。俊诺而难遵。慈柔被物。暨乎自狭而广实三院一门也。二堂东西恒不减数百众。五十年间计供僧万百千数。京城禅林居其甲矣。以其年四月八日。归葬于东郊丰台村。白塔存焉。于日神都寺院。各率幡幢吹贝鸣铙相继二三里。道俗送殡者万数。知制诰王著为碑昭懋厥德云。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石塔。戒长老。住扬州石塔院。东坡赴登州。师往迎之。坡曰。吾欲一见石塔。以行速不及也。师起立曰。只这是砖浮图耶。坡曰。有缝奈何。师曰。若无缝。争解容得法界蝼蚁。及坡镇维扬。师遣侍者投牒解院。坡问。长老欲何往。以归西湖旧隐为对。坡与僚佐同至石塔。击鼓集众。袖中出疏。使晁无咎读之。其词曰。戒公长老。开不二门。施无尽藏。念西湖之久别。亦是偶然。为东坡而少留。无不可者。一时稽首。重听白椎。渡口船回。依旧云山之色。秋来雨过。一新钟鼓之音。其为时贤注恋如此。长老。必为时名德。惜不得详其始末耳。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𣁋,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其叙科判曰:“旧科经执匿王、琉璃异代,谓非一会顿说;判教局持地、耶输等事,而断为《法华》之后,愚窃疑焉。夫夜壑负趋,速于反掌,匿王代谢,可唯旦暮,而楞严法会,自夏徂冬,此不应执异王,疑异会也。《法华》自镫明以还,诸佛无时不说,菩萨无时不證。《持地》既曰闻诸如来宣妙莲华,岂止释迦与?经称摩登由神咒力,消其爱欲,与耶输同悟夙由,或得出缠,或蒙授记,若执授记为《法华》之事,则灵山会上当有摩登乃可言同。且既言由神咒力,知非《法华》,况有道记果记之异,今经所言乃道记,非《法华》果记也。此又不应局授记而定先后者也。经言最后垂范者,乃结辩魔文,当十卷末,实楞严法会最后,非临灭之最后也。旧引多说皆无足为科判准绳,科判失准,则理义差矣。夫法王设王,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證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脩,直造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谭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法华》之后,更说《涅槃》扶律谭常者,扶律所以属后事,谭常所以示真寂,此为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在《法华》后,亦称扶律谭常。然则,进脩既毕,而又进脩扶律之后,而又扶律,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是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夫进脩之事,譬之稼穑,犹耘耨也。譬之芙蕖,犹敷华也。既号《法华》秋穫,《涅槃》捃拾,不应穫拾之中又耘耨也,既号《法华》废权立实,如花落莲见,不应于废落之后,又敷华也。以经證之,竛竮之子既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镫明说已,中夜涅槃,释尊说已,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任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所诣?既以安住佛道,而复为彼所传,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后也。盖《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充,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严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兼全,而究竟趣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作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脩證,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抉择正见,莫尚《楞严》矣。”又判法华教曰:“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馀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于众志贞纯,则还示实《法华》,然则二经一始一终,教实相资,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谭实相,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迥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脩證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馀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一说开元千佛院有主僧日诵《法华》,一白鸽常止檐间,若听经状,一日不至,主僧怪之,夜梦人曰:“我,鸽也,得师经力,转生为人,生某氏家,腋有白毛可识,能视我乎?”主僧如其梦求之,果然,父母遂许出家,少长来从之,得度为戒环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香,俗姓林,兴化(今福建仙游东北)人。居台州真如寺。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玑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戒修,住成都府信相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牧庵法忠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朱戒宝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朱戒宝,真宗时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李戒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三三
李戒,神宗时成都(今四川成都)进士。熙宁初曾投书求见司马光、韩绛,献雇役之法。其后韩绛言之于王安石,安石然之,雇役之议自此起,而时戒已得心疾,罢举归成都。见《涑水记闻》卷一五。
刘戒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崇宁四年(1105)任京畿路提点刑狱公事,1月,诏京畿路改置转运使、提点刑狱官。崇宁五年(1106)11月,并入转运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绛州正平人,字定复。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间以赵鼎荐,授国子监丞。累官司农少卿,坐疏留赵鼎改外任。论事切直,尝言当以和为表,以备为里,以战为不得已,颇中时势。罗汝楫劾其沮和议,以佐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有《岁寒堂诗话》。
全宋诗
张戒,曾问法于庐山罗汉南禅师。事见《罗湖野录》卷一。
全宋文·卷四○六七
张戒,字定甫(一作定复),正平(今山西新绛)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初累官左迪功郎、夔州路关寨干办官。五年,以赵鼎荐,召对,改左承议郎、国子监丞,除秘书郎。七年,提举福建盐茶,旋召为尚书兵部员外郎。八年正月,守监察御史;七月,除殿中侍御史,十一月除司农少卿。坐奏疏乞留赵鼎,出知泉州。未几罢,往依岳飞。十二年十月,以深诋和议、迎合赵鼎罪勒停。二十七年复左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著有《岁寒堂诗话》二卷(存)。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七、一一二、一二一、一二三、一四七、一七七,《南宋书》卷九,《宋史翼》卷一二《张戒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三五○
戒应,号雪堂,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绍兴中学于南湖,后听道琛圆辩讲学,言下有省,至是机辩奋发,莫有敌者。淳熙中出主白莲寺,学徒云会。见《佛祖统纪》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