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20分类词汇 20
《漢語大詞典》:调腔(調腔)
戏曲剧种。也叫掉腔。现在叫“新昌高腔”。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浙江 绍兴 一带,新 中国 成立前绝迹于舞台,新 中国 成立后得到了新生。传统剧目有《蔡伯喈》《三关斩卞》等。
《漢語大詞典》:堂戏(堂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巴东 、 五峰 等地,多为群众业余演出。演皮黄戏剧目,也演部分民间小戏。
《國語辭典》:潮剧(潮劇)  拼音:cháo jù
流行于广东潮安、汕头一带和福建南部的剧种。形成于明朝中叶,当时称为「潮调」,保留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弋阳腔的唱法。
《漢語大詞典》:清戏(清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湖北 黄冈 、 安陆 、 襄阳 等地,约有二三百年历史。系青阳腔从 安徽 传入 湖北 而形成。一般称为“湖北高腔”。
《國語辭典》:影调剧(影調劇)  拼音:yǐng diào jù
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的剧种。以当地皮影戏的腔调为基础,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于西元一九五八年后逐渐形成。
《漢語大詞典》:五音戏(五音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 、 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漢語大詞典》:锡剧(錫劇)
戏曲剧种。流行于 江苏 南部和 上海 等地。原名“常锡文戏”,由 无锡 滩簧和 常州 滩簧在 清 末合流发展而成。曲调柔和清快,富有 江 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
《國語辭典》:沪剧(滬劇)  拼音:hù jù
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地方戏剧。前身为上海滩黄,民国三十四年(西元1945)定名为「沪剧」。唱腔丰富,曲调优美。伴奏乐器以琵琶、扬琴、南胡、笛、笙等为主。也称为「申曲」。
《國語辭典》:吉剧(吉劇)  拼音:jí jù
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吉林。主要的腔调有柳腔和咳调,角色分行与京剧大致相似。
《漢語大詞典》:嗨子戏(嗨子戲)
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 、 河南 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打桃花》《站花墙》《王员外休妻》等。
《國語辭典》:河北梆子  拼音:hé běi bāng zi
一种流行于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戏曲。是由清乾隆末年山西蒲州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曾受高腔、京剧的影响,音调高亢,表演细腻。
《漢語大詞典》:北京曲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北京。20世纪50年代初,以单弦的曲牌为主,吸收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等唱腔,从小戏形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常用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湖广调〕等。剧目有《妇女代表张桂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
《漢語大詞典》:地戏(地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贵州 安顺 、 惠水 、 平坝 等地。每一戏班专门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岳传》《杨家将》之类。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多在旷野演出。演员戴面具,脸部蒙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动作幅度甚大。
《國語辭典》:滇剧(滇劇)  拼音:diān jù
云南省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在清乾隆期间形成,流行于云南省及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國語辭典》:黔剧(黔劇)  拼音:qián jù
流行于贵州省贵阳、毕节、安顺、遵义等地区的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初期称为「文琴戏」,西元一九五八年始定名为「黔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