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预演(預演)  拼音:yù yǎn
在正式演出前事先试演。如:「这出戏将在后天预演两场。」
《國語辭典》:悲喜剧(悲喜劇)  拼音:bēi xǐ jù
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戏剧。其情节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悲剧,但结果却以喜剧收场。此词出现罗马时代,但真正悲喜剧的出现要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为代表作。
《漢語大詞典》:家戏(家戲)
戏剧表演术语。在清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演唱形式。除清唱外,还粉墨登场,演出一些短小的剧本。在组织上已有前场、化装、保管、乐队、演员等分工。在规模上近似一个小戏班。
《國語辭典》:化装(化裝)  拼音:huà zhuāng
1.修饰容貌、妆扮外表。如:「演员们正在后台化装。」也作「化妆」。
2.外表的造型、修饰。如:「他终于除去脸上的化装,露出本来的面目。」也作「化妆」。
3.假扮、改变装束。如:「两名窃贼化装成水电工,进入公司大楼偷窃。」
《漢語大詞典》:花丑(花醜)
即花面。在我国古典戏剧中,多用花面扮演反面人物。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替奸臣復私讐的 桀 紂 ,媚昏君上排场的花丑。”参见“ 花面 ”。
《國語辭典》:花面  拼音:huā miàn
1.形容女子貌美如花。唐。刘禹锡〈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也作「花颜」。
2.形容女子的化妆。唐。徐昌图 木兰花诗:「汉宫花面学梅妆,谢女雪诗栽柳絮。」
3.传统戏曲人物角色行当中净角的俗称。参见「花脸」条。
《国语辞典》:花架子  拼音:huā jià zi
1.种花的架子。如:「他搭了个花架子,准备閒暇时种些花草,美化环境。」
2.传统戏剧舞台上的武术架势,招式好看但却无实际效用。后比喻虚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如:「他做事喜欢搞花架子,表面风光,却没有实际效益。」
《國語辭典》:舞剧(舞劇)  拼音:wǔ jù
以舞蹈表现内容和情节的戏剧形式。
《漢語大詞典》:题叙(題叙)
(1).谓按等级或勋劳奏请给予晋升或其他奖励。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旦念介]捷报贵府老爷 闕 ,以助餉有功,蒙经略 袁 特本题叙,奉圣旨高封 尚义君 。”
(2).相当于戏剧中的“序幕”,用于长篇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如 柳青 的《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国语辞典》:北剧(北剧)  拼音:běi jù
统称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剧。常以北方方言演出,作者多半是元朝大都(今北京)、平阳等地的人。其风格悲壮浑雄,音节挺劲,气势磅礴。
《國語辭典》:傀儡戏(傀儡戲)  拼音:kuǐ lěi xì
1.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广义的包括所有的木偶戏。古称为「傀儡子」、「魁礧子」、「窟礧子」。狭义的指杖头傀儡和悬丝傀儡。相传周、秦时代就有木偶戏,宋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见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百戏技艺》及元。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艺人》。元、明、清以来傀儡戏皆有流行。近世多称为「木偶戏」。又古代演傀儡戏的人在扁担的一端,挑著圆形的箱笼,另一端附著一个戏台,挑著到处表演。也称为「扁担戏」。
2.宋代的舞队。人戴面具表演,节目有「耍和尚」、「瞎判官」等。见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
《漢語大詞典》:灯影戏(燈影戲)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作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也叫“皮影戏”、“影戏”。 宋 范成大 《灯市行》:“ 吴臺 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 巴金 《抹布集·杨嫂》:“有一次我们正在床上放下帐子唱灯影戏,她进房里来撞见了。”
《國語辭典》:排演  拼音:pái yǎn
戏剧正式上演前的练习。如:「今天的排演绝对不能出错。」《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但是这事不是三句五句话了事的,再也定法不是法,我们今日须得先排演一番。」
《漢語大詞典》:石挥
(1915-1957)戏剧、电影演员。天津人。早年在北平求学。1940年后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1947年起历任文华影业公司和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兼导演。主演影片《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编导并主演《我这一辈子》。导演的《鸡毛信》,1955年获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國語辭典》:日场(日場)  拼音:rì cháng
艺术表演、娱乐活动等在日间演出的场次。
《國語辭典》:荆钗记(荊釵記)  拼音:jīng chāi jì
传奇名。原为元柯丹丘作。共二十四出,为四大传奇之一。后有明宁献王朱权撰本,共四十八出,收入明毛晋编六十种曲中。叙述南宋名儒王十朋与其妻钱氏的离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