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以其状貌类胡。世以胡明目之。汎采经论。博览书史。然其奇辨宏论。捷出曲引。侪辈莫之抗。天嘉中。朝廷每营斋福。民俗风靡。明独骋其利口。多致迎聘。众亦推让。弗与较。于是明牵引古今。包括孔老。务使听者忻惬而已。大建五年。将事北伐。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兵淮浦。气加齐垒。而胜负未分。上甚忧之。乃于大极殿。命龟以卜。忽腹纹长裂。君臣相顾。有惧色。率以为不祥之兆也。即斋百僧。既行香讫。始陈斋意。明遽应声敷叙。又述其缘起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盖龟腹之纹。俗所谓千里也。当时以为一期浮饰尔。及军次大小岘。所战辄克。取秦泾和合四州以归。下诏奖谕。故明承此为业益隆。其于宗猷。尤号达悟。后莫知其终。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
释慧明。不知何人。貌仪象胡。故世以胡明为目。然其利口奇辩锋涌难加。摛体风云铭目时事。吐言惊世闻皆讽之。后乃听采经论。傍寻书史。捃掇大旨不存文句。陈文御世多营斋福。民百风从其例遂广。众以明骋衒唇吻机变不思。诸有唱导莫不推指。明亦自顾才力有馀。随闻即举。牵引古今包括大致。能使听者欣欣恐其休也。宣帝在位大建五年。将事北征观兵河上。已遣大都督程文季等。领军淮浦与齐对阵。雄气相倾。帝甚忧及。乃于太极殿命龟卜之。试卦腹文飒然长裂。君臣失色为不祥也。即请百僧斋。时一会临中。獊猝未测所由。及行香讫乃陈卜意。明抗声叙致又述缘曰。卜征龟破。可谓千里路通。既其文季前锋岂不一期程捷。时以为浮饰也。至四月中。次大小岘与齐大战。俘虏援兵二十馀万。军次谯合。吕梁彭越前无横阵。故下敕云。今岁出师薄伐边服。所获梁土。则江淮二百许城。东西五千馀里。然龟腹长文号千里也。远验明言宛同符契。故明承此势。为业复隆。偏意宗猷。达悟登白者。其量弘矣。不测其终。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东吴。明少出家止章安东寺。齐建元中与沙门共登赤城山石室。见猷公尸骸不朽而禅室荒芜高踪不继。乃雇人开剪。更立堂室造卧佛并猷公像。于是栖心禅诵毕命枯槁。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吕姥。云常加护卫。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戏阶前。驯伏宛转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王闻风祇挹。频遣三使慇勤敦请。乃暂出京师到第。文宣敬以师礼。少时辞还山。苦留不止。于是资给发遣。以建武之末卒于山中。春秋七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王。杭州人。少出家。访道。无所不至。常持大布衣。从越之敏法师。二十五年。其玄解。于千众中为第一。时共目之青布明。后咨禅法于蒋山岩禅师者。十年。尝以积雪塞路。七日不食。独念曰。吾闻七日不食则死。今不死岂其业耶。吾兹试观之。因自以绳悬之崖间。顿若有割断其绳者。竟坠崖底。歘又若有擎之以出者。复置前所在处。无少损。未几。行头陀于荆之四望山。形与影俱。寒暑一衲。物我相忘。而两虎之斗者。能使之解。专以思益经。为脩行轨则。龙朔间。偶游终南。遂观览京师不久而去云。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惠明。姓王。杭州人。少出家。游道无定所。时越州敏法师。聚徒扬化远近奔随。明于法席二十五年。众侣千僧解玄第一。持衣大布二十馀载。时共目之青布明也。翘勇果敢策勤无偶。后至蒋州岩禅师所。一经十年咨请禅法在山禅念。经雪路塞七日不食。念言。我闻不食七日便死。今明知业也。若业自在可试知之。以绳自悬于高崖。恍恍如人割断。因落崖底。如人擎置一无所损。复至荆州四望山头陀。二虎交斗自往分解。冬夏一服行止形俱。所去无恋。即经所谓如鸟凌空。喻斯人矣。诵思益经依经作业。近龙朔年。从南山出至京游观。与其言论无得为先。不久旋返云往江曲。依闲修道莫知定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陈氏。鄱阳人。宣帝诸孙也。幼依永昌寺薙落。即趋蕲之东山法席。日夕参扣。久之未有得也。咸亨间。能大师方以居士事舂碓。秀公居第一座。众皆属。意谓。衣盔所传必无他。既而乃密付居士。于是众耻之。遂蹑迹追及于大庾岭。独明最先见居士。居士遽掷衣盔石上曰。此以表信。可争邪。听自持去。明素号勇力者。再三拈不能动。因谓能曰。我来为法。不为此也。惟居士幸教之。士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当下大悟。遍体汗流。涕泣而礼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不。士曰我今为汝说者。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将别。又问曰。某宜何之。士曰。逢袁可止。遇蒙当居。明退而绐其众曰远矣。徒取倦苶耳。曾奚益。俄易其名之慧。为道。以避能名。后果住袁之蒙顶山。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明。姓陈氏。鄱阳人也。本陈宣帝之孙。国亡散为编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怀道颇切扣双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禅师法席。极意研寻。初无證悟若丧家之犬焉。忽闻五祖密付衣钵与卢居士。率同意数十许人。蹑迹急追至大庾岭。明最先见。馀辈未及。能祖见已便掷袈裟。明曰。我来为法非望衣钵也。时能祖便于岭首一向指订。明皆洞达悲喜交至。问能曰。某宜何往。能记之曰。遇蒙当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旧云道明也。下岭绐诸僧曰向陟崔嵬远望杳无踪迹。僧即退转。一说居士掷衣钵于磐石曰。此衣为信。岂可力争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负钧石而无举分。拱立舍旃。则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诸卫。故有将军之号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谥号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乌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岁出家。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曹魏世避地于江左。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遂为乌伤人也。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而觉身重。自兹已后荤血恶闻。殆乎产蓐亦如初寐。觉后心轻体安。婴儿不啼唍尔而笑。九岁出家。师授其经日过七纸。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旋学律范。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尤切涅槃。常恨古人虽有章疏。判断未为平允。往在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可以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威禀承括州智威。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朗亲附之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博达儒书兼闲道宗。无不该览。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游心十乘谛冥三观。四悉利物六即体遍。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唯十八种十二头陀。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馀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乃构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乃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或飞鸟息以听经。时有盲狗来至山门。长嗥宛转于地。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不踰旬日双目豁明。至开元十六年。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朗辞疾仍归本居。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馀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砖塔。缋事不用牛胶。悉调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一日顾谓门人曰。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二。僧夏六十一。置塔于岩所。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净安寺慧从。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常州福业寺守真。苏州报恩寺道遵。明州大宝寺道原。婺州开元寺清辩。龆年慕道志意求师。不踰三年思过半矣。行其道者号左溪焉。第其传法号五祖矣。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得自选名德为师。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立司存主之。不由己也。朗之求戒不其是乎。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叶慧明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道士。括州括苍人,字德昭。三代为道士,有摄养占卜之术。唐初在世。玄宗开元初,因子叶法善贵,赠银青光禄大夫、歙州刺史,李邕为撰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汉太丘长陈寔之后。晋永嘉南渡。曾祖仲文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令双溪谷熟二县。考令兰陵。遂家焉。明则兰陵产也。丱岁舍父母出家。受具习律。叹曰。自神禹以功有天下。而刑戮滋生。伯成子高弃其诸侯以耕。而况我辈之学空寂者乎。纷纷诤论。一何至于此极哉。乃诣方岩究心法。天宝初。将游五台。会淮汴阻兵不果。仍筑兰若三所于宛陵之石门。先是其地苦虎狼之暴。俗尤嗜弋猎。自明以慈悲化摄。皆革心不相伤忤。五年戾止鱼陂。时有瑀公。神异僧也。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也。他日与登鱼陂之颠。见东南有峰。秀拔可爱。因指以谓瑀公曰。告宿缘在兹。庶几其可得乎。八年诏天下度人。州将韦南金。举明高行。黑白状请。隶州之宁化道场。明辞。改隶佛川。即鱼陂所望之峰也。按郡志。地故梁吴筠宅也。昔有于青山之南。斸出古佛二躯。而水随以腾涌。由是其地得名。旁有吴王古祠。巫以祸福撼闾里。致血祭。明至泊舟祠下。风雨骤作。林木屋瓦飞折。顷之霁。一伟丈夫。前拜。谒受戒。且请徙道场其地。及道场之徙。偶获铜盘土中。盘底铭慧明字。建中元年正月十二日。示疾以逝。寿八十四。腊五十一。树塔于寺之西山。而葬灵舆焉。得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慧明。俗姓陈氏。汉太丘长寔之后。世居颖川。永嘉南渡祖为司徒掾。曾祖仲文有佐命于陈封丹阳公。祖为双溪谷熟二县令。考为兰陵长。乃为兰陵人也。明母氏初感之日如持佛戒。足恶履于荤园口不尝于鲜器。神梦髣髴如闻法音。既而诞焉。年渐及丱方祈舍俗。父母偕听。至受具时即开元七年也。习学律藏尝谓人曰。昔者繁刑首作伯成子遁焉。吾虽不舍律仪而恶乎诤论纷纷。若心印心之法。至矣哉。乃西诣方岩顿开心地。天宝中有愿于清凉山。淮汴阻兵明即旋策与禅客遇同游宛陵。于上石门置兰若三所。有大[虥-儿+巾]来扰如抚尨焉。时荐饥。群盗欲至必号呼先告。往往有徵焉。先是此乡好弋猎。明化之皆焚罝网器仗矣。至天宝五年爰止乎鱼陂道场。有瑀公者。白土史宗之流。迹迩行辙世莫之识。始相见曰。南祖传教菩萨来何晚耶。他日同登鱼陂峰顶。见东南有山苍琅独秀。谓瑀公曰。吾与此山宿有缘矣。天宝八年有制度人。州将韦南金举高行黑白状。请隶名州中宁化道场。明固辞改隶佛川。即畴昔鱼陂所望之峰。梁吴均故宅之所。地志云。青山南掘得古佛二躯。莫知年代。获像之地灵泉涌起。因名佛川焉。泉侧有吴王古祠。风俗淫祀滥以牺牲。于是明夜泊庙间雷雨荐至林摧瓦飞。顷之雨收月在。见一丈夫容卫甚盛。明曰。居士生为贤人死为明神。奈何使苍生每被血食。岂知此事殃尔业耶。神曰。非弟子本意人自为之。礼忏再三。因与受菩萨戒。神欣然曰。师欲移寺。弟子愿舍此处永奉禅宫。后果移寺于祠侧。获铜盘之底。篆文有慧明二字焉。建中元年正月示疾。其日庭水春染山雨昼冥。猛虎绕垣悲啸而去。十二日奄然长往。春秋八十四。僧腊五十一。二月十二日建塔于寺西山焉传法弟子慧解慧敏如知三人也。若鹙子采菽之伦也。菩萨戒弟子刺史卢幼平颜真卿独孤问俗杜位裴清深于禅味。俾昼公为塔铭焉。
释慧明 朝代:后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钱唐蒋氏子。夙探三学。逮遍参得清凉益公指诀于临川。遂归隐天台之白沙。以究所寤入。玄侣之扣激者。皆摧折莫敢近傍。因以为魔说。而谤詈四起。汉乾祐中。出山。时鄞之翠岩参公。率诸禅德。就僧主思宪院勘辨之。明酬对皆契宗旨。未几。吴越钱氏造大报恩寺以住持迎之。署号圆通普照禅师。玄沙之道赖以振。显德中示寂。时方大暑。众欲即葬之。弟子永安曰我知师请必无葬而阇维焉。获舍利五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惠明。五代时僧。杭州钱塘人,俗姓蒋。研核三学,渐入精微。游闽越,至抚州礼法眼文益,遂皈依禅宗。后归浙,隐天台白沙,善机锋,时谓为魔说。乾祐中出山,翠岩令参请其住思宪院。吴越王钱弘俶延请其住杭州大报恩寺,赐号圆通普照禅师。后周世宗显德中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慧明。俗姓蒋。钱塘人也。研覈三学渐入精微。后登闽越殆至临川。礼文益禅师深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灭情见。后回浙隐天台白沙立草寮。有雪峰长庆之风。到者皆崩角摧锋。谓明为魔说。汉乾祐中自山出时。翠岩参公率诸禅伯。于僧主思宪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给无能挫衄。寻汉南国王钱氏造大报恩寺。请以住持。假号圆通普照禅师。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显德中卒。时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知师唯我也。请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圆净。初明炼指为灯。于天台供养。后相继烧三指而勤持课。胁疏衽席。时说法焉。性且刚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慧明。蒋氏子也。幼岁出家。三学精练。过临川谒法眼。豁然有省。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吴越部内。禅学虽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阃外。师欲整而导之。一日有禅者至庵。师问曰。近离何处。对曰成都。曰上座离成都到此山。则成都少上座。此间剩上座。剩则心外有法。少则心法不周。说得道理即住。禅客莫能对。又迁止天台白沙庵。有彦明道人者。俊辩自负。来谒师。师问曰。从上先德有悟者否。对曰有之。曰。一人发真归源。十方虚空。悉皆销殒。举手指曰。只今天台山嶷然。知何得销殒去。明张目直视遁去。钱忠懿王。延请问法。命住崇资院。盛谈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学。皆寂然宾服矣。一日忠懿王为法集大会诸山。师问诸老宿曰。雪峰塔铭云。夫从缘而有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而有者。历劫而长坚。坚之与坏。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处。老宿不能对。王大说。署圆通普炤禅师。
《漢語大詞典》:慧明
聪明。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滔滔众人,没没名利,材不称官,老不识事……石顽慧明,亦有何贵!”
分類:慧明聪明
《漢語大詞典》:聪哲(聰哲)
聪慧明智。 汉 班昭 《女诫》:“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谓 朗 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特,殆非子之所及也。’”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
《漢語大詞典》:智照
(1).佛教语。谓智慧遍照。 南朝 宋 谢灵运 《和范光禄祇洹像赞·佛赞》:“惟此 大觉 ,因心则灵,垢尽智照,数极慧明。” 南朝 宋 慧通 《驳顾道士〈夷夏论〉》:“然则圣人神鉴,靡所不通,智照寧有不周?”
(2).泛指智慧明察。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藏器於躬,待时而动,外界所加之迷惑压迫,如何其棼且重,彼自有其纯莹之智照,坚贞之操守,有匪先民之典謨训誥所能繄障以尽,姦雄之权谋数术所能劫持以穷也。”
《漢語大詞典》:聪辩(聰辯)
聪慧明辩。宋书·隐逸传·宗炳:“母同郡 师氏 ,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北史·奚斤传:“ 斤 聪辩强记,善於谈论。”
分類:聪慧慧明
《漢語大詞典》:通辨
聪慧明辨。 汉 刘向 列女传·班女婕妤:“贤才通辨,始选入后宫为小使。”
《漢語大詞典》:辩晰(辯晳)
(1).聪慧明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其人亦生而辩晳,即穷巷下佣,无不能言语进退者,亦其风气使然也。”
(2).分辩清楚,分辩明白。 严复 《论教育书》:“不敢以空虚无据之辞进,请即大报所论列者,相与扬搉辩晳之可乎?”
智慧明了
【三藏法数】
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