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愧感
感谢。《三国演义》第三七回:“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
分類:感谢
《漢語大詞典》:愧心
羞惭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
分類:羞惭
《韵府拾遗 寘韵》:应愧(应愧)
高启诗应愧皇天恩独荷
《漢語大詞典》:负愧(負愧)
亦作“ 负媿 ”。 抱愧,心中感到惭愧。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 宋 王安石 《谢林肇长官启》:“荷推褒之过情,处负媿以终日。” 明 方孝孺 《送李参政之官广西序》:“吾之职不负愧,则吾之心乐矣。” 清 查慎行 《登金陵报恩寺塔二十四韵》:“朝家同再造,国事异中兴;此举无名极,当时负媿曾?”
《韵府拾遗 黠韵》:愧杀(愧杀)
王守仁忆龙泉山诗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漢語大詞典》:愧荷
犹感荷。谓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女﹞指青衣谓 恪 曰:‘少有所须,但告此辈。’ 恪 愧荷而已。” 宋 苏轼 《答孙志康书》:“故因循至今,遂辱专使,手书累幅,愧荷深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龙君执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怜女,未有良匹,愿累先生,先生倘有意乎?’生离席愧荷,唯唯而已。”
《漢語大詞典》:愧辞(愧辭)
不真实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 唐 白居易 《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絶之。”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无实之誉,君子不以为荣;无实而誉人,君子谓之愧辞。”
分類:真实言辞
《漢語大詞典》:愧谢(愧謝)
谓对他人给予的照顾感到惭愧,并示感谢。宋书·谢晦传:“ 晦 至 江陵 ,无它处分,唯愧谢 周超 而已。”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杜子春》:“﹝老人﹞握其手曰:‘君復如此,奇哉!吾将復济子几緡方可?’…… 子春 愧谢而已。”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友人疑其妖魅所惑,惊谓之曰:‘君未尝娶,何者为妻家,得无妄想耶?’ 虚中 遽若省悟,但唯唯愧谢而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是友愧谢。”
《骈字类编》:内愧
唐 白居易 再授宾客分司 伊予再尘忝,内愧非才哲。
《漢語大詞典》:愧死
极言羞愧。《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贵,反因来迟,不能少申一报,非负心而何?日后冥中相见,岂不愧死!”镜花缘第十二回:“如此谦恭和蔼,可谓脱尽仕途习气。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骄傲俗吏看见,真要愧死!”
分類:羞愧
《漢語大詞典》:愧畏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沈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
分類:惭愧畏惧
《國語辭典》:羞愧  拼音:xiū kuì
羞耻惭愧。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儒林外史》第五一回:「众人看著那妇人穿了衣服,起来又磕了两个头,同乌龟满面羞愧,下船去了。」
《漢語大詞典》:愧叹(愧歎)
谓自愧不如而叹服。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 西平王 ﹞至 崔氏 家问疾,且拜谢教训子女不至。姻族闻之,无不愧叹。”
《韵府拾遗 寘韵》:心愧(心愧)
魏书列女传房爱亲妻崔氏子景伯为清河太守贝丘民列子不孝景伯召其母崔氏处之于榻与之共食景伯为之凊温其子侍立堂下未及旬日悔过求还崔氏曰此虽颜惭未知心愧且可置之
《漢語大詞典》:无愧色(無愧色)
亦作“ 无媿色 ”。 没有羞惭的表现。后汉书·郭太传:“﹝ 蔡邕 ﹞谓 涿郡 卢植 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慙德,唯 郭有道 无愧色耳。’”晋书·孙楚传论:“ 孙楚 体英绚之姿,超然出类,见知 武子 ,诚无媿色。”北史·儒林传下·黎景熙:“於时伦辈,皆位兼常伯,车服华盛,唯 季明 独以贫素居之,而无愧色。”
分類:羞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