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痛愤(痛憤)
(1).悲痛愤怒;痛心愤慨。 唐 杜甫 《草堂》诗:“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踰。”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论:“ 武后 斵丧王室,潜移龟鼎, 越王 贞 父子痛愤,义不图全。”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十二:“ 杨衢云 被暗杀的消息,传到 日本 , 孙先生 在 横滨 闻信,深为痛愤。”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 春姑 :(痛愤欲绝)啊,人的良心何在呀!”
(2).极端愤恨。新唐书·姦臣传下·卢杞:“既得志,险贼寖露,贤者媢,能者忌……其狙害隐毒,天下无不痛愤。”
《國語辭典》:愤怒(憤怒)  拼音:fèn nù
生气、发怒。《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陈留王奂》:「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刘铢尸弃于市,军士愤怒,有碎磔其肉以喂犬者。」
《國語辭典》:怨愤(怨憤)  拼音:yuàn fèn
积怨愤恨。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琴乌曲怨愤,庭鹤舞摧颓。」
《漢語大詞典》:愤气(憤氣)
(1).怒气;激愤不平之气。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从而疑之,至令愤气伤心,疽发而死。”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愤气未销,上衝穹昊,伏乞宣赐中书门下,追赠进士及第,各赠补闕、拾遗,见存明代。” 明 陈子龙 《出自蓟北门行》:“少年下马听,愤气横戈矛。会当报国耻,岂必怀封侯。” 郭沫若 《水平线下·湖心亭》:“我愤气冲冲地先跑下楼去了,她在楼上抢着辩驳。”
(2).悲怆之情。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
(3).气愤。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殿财 看见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愤气不过,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
《漢語大詞典》:愤叹(憤歎)
愤慨叹息。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是乃 仲尼 所以愤叹‘予欲无言’也。”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嗈嗈鸣雁,奋翼北游,顺时而动,得意忘忧,嗟我愤叹,曾莫能儔。” 宋 苏轼 《〈王定国诗集〉叙》:“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 清 唐孙华 《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诗:“过者皆愤叹,恨不纵斧斨。”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昔读 宋 明 末野史,尝时时掷书愤叹,而不料竟亲身遇之也,呜呼!”
《國語辭典》:愤惋(憤惋)  拼音:fèn wàn
怨恨的样子。《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陛下播越非所,洛邑乏祀,海内伤心,志士愤惋。」
分類:怅恨愤恨
《漢語大詞典》:愤发(憤發)
(1).奋发。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示之以祸难,激之以耻辱,大丈夫雄心,能无愤发?”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故不得已而呼号愤发,置其身於死地,以冀君之一寤。”
(2).发怒。汉书·汲黯传:“ 黯 时与 汤 论议, 汤 辩常在文深小苛, 黯 愤发,駡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必 汤 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矣!’”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张彦弘:“帝顾卫兵,或有愤发者,因履係解,目 全忠 :‘为吾繫之。’ 全忠 跪结履,汗浹于背,而左右莫敢动。”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其后 才常 权日盛,凡事不使 泽厚 知,又日狎妓饮燕不已, 泽厚 愤发,争之不可得。”
分類:奋发发怒
《漢語大詞典》:宿愤(宿憤)
旧日的愤怨。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序》:“将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宋 叶适 《取燕》一:“使 契丹 政令犹强,社稷犹固,我独抗宿愤,劳累战,虽得 燕 蓟 ,而财竭民怨,内溃外叛,遂以失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霏微滴沥,溅面洒肌,浩荡鏗鍧,惊心动魄。可以起壮志,可以醒醉魂,可以洗尘纷,可以平宿愤,亦天下伟观也。”
分類:旧日
《漢語大詞典》:积愤(積憤)
(1).郁积已久的悲愤或愤恨。 南朝 宋 谢惠连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西瞻兴游叹,东睇起悽歌,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唐 刘禹锡 《高陵县令刘君遗爱碑》:“县申府兮府闻天,积愤刷兮沉痾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户部·海上市舶司:“ 闽 浙 遭 倭 祸,皆起於豪右之潜通岛夷,始不过贸易牟利耳,继而强夺其寳货,靳不与直,以故积愤称兵。” 鲁迅 《花边文学·读书忌》:“那么,虽是 中郎 的《广庄》《瓶史》,也断不能洗清积愤的,而且还要增加愤怒。”
(2).指心中蕴积的思虑。 黄小配 《〈洪秀全演义〉序》:“吾蓄虑积愤,亦既有年。”
《漢語大詞典》:冤愤(冤憤)
冤屈而愤恨。 唐 白居易 《祭李司徒文》:“惟公之殁,遭罹祸乱,冤愤痛酷,天下所知。” 元 郝经 《幽思》诗之三:“精卫苦填海,冤愤一何愚。”
分類:冤屈愤恨
《漢語大詞典》:愤怨(憤怨)
愤怒怨恨。《汉书·叙传下》:“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 李义府 以立后之功,独见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愤怨。”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并无异心。只为公子来迟,不将姻事为重,所以小女心中愤怨,公子休得多疑。’”
《國語辭典》:愤愤(憤憤)  拼音:fèn fèn
1.心中气愤不平之貌。《水浒传》第三回:「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的睡了。」〈文明小史〉第二回:「传知各童生,大众俱有愤愤之意。」
2.心求通而未得之貌。《论语。述而》:「不愤不启。」宋。邢炳。疏:「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开说。」
《國語辭典》:义愤(義憤)  拼音:yì fèn
出于正义的愤怒。《红楼梦》第六○回:「四人终是小孩子心性,只顾他们情分上义愤,便不顾别的。」
《國語辭典》:愤然(憤然)  拼音:fèn rán
气愤发怒的样子。《淮南子。人间》:「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
《漢語大詞典》:愤郁(憤鬱)
愤恨抑郁。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状》:“臣自到 西京 以来,朝夕伏听朝廷惟新之政,以为必务明四目,达四聪,以发天下积年愤鬱之志。”《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 鲍叔牙 愤鬱发病而死, 齐 事从此大坏矣。”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媚 日以金钱投琼卜余中否。及榜发落第,余乃愤鬱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