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20,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民意
风意
善意
肆意
不如意
辞意
意旨
水意
托意
托意
见意
尊意
清意
下意
词意
《國語辭典》:民意  拼音:mín yì
不同的公众在某一时间内,对特定问题提出的意见。如:「民意如流水很不容易掌握。」
《骈字类编》:风意(风意)
唐 刘禹锡 秋中暑退赠乐天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國語辭典》:善意  拼音:shàn yì
1.好意。《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善于揣测别人的意向。汉。王充《论衡。知实》:「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
3.《民法》上的概念系指不知情。
《國語辭典》:肆意  拼音:sì yì
任意。《韩非子。八说》:「人臣肆意陈欲曰侠,人主肆意陈欲曰乱。」《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凡所为贵有天下者,得肆意极欲。」也作「肆志」。
《國語辭典》:不如意  拼音:bù rú yì
不合意、不称心。《三国志。卷九。魏书。曹真传》:「万一有不如意,臣当以死奉明诏。」宋。辛弃疾 贺新郎。肘后俄生柳词:「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國語辭典》:辞意(辭意)  拼音:cí yì
文辞的意旨。如:「他看了半天,仍不懂信中的辞意。」
《國語辭典》:意旨  拼音:yì zhǐ
意向旨趣。《史记。卷九七。陆贾传》:「令比诸侯,皆如意旨。」《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慧澄替他宣扬意旨,祝赞已毕,叫一个小尼领了丫鬟别处玩耍。」
《骈字类编》:水意
唐 孟郊 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 水意酒易醒,浪情事非迷。
《漢語大詞典》:托意(託意)
寓意;寄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外者,非一人所作,颇相覆载,或非其事,引类以託意。” 金 王丹桂 《望蓬莱·寄桃林口王都监》词:“切恐灵机迷爱欲,不辞荒拙缀狂篇。缀意在毫牋。” 明 陈子龙 《岁暮遣怀》诗之一:“惟应勉寂寞,託意丘中琴。”
《漢語大詞典》:托意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 织女 之事,托意命辞,作为兹赋。”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 刘 诗托意于花, 张 则寄情于月。”
分類:寄托感情
《國語辭典》:见意(見意)  拼音:xiàn yì
陈述意见。《文选。曹丕。典论论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漢語大詞典》:尊意
(1).君主的意愿。《旧唐书·音乐志四》:“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2).称他人意见的敬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三:“适 胡二弟 致尊意,事已尽悉。”如:这次聚会,我想请你参加,未知尊竟如何?
《漢語大詞典》:清意
(1).意念纯净。史记·夏本纪:“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意境凄清。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崔署诗序:“ 署 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
(3).清凉之意。 宋 曾巩 《山水屏》诗:“餘光耀衾幬,清意凝幔褥。” 明 李日华 六研斋二笔卷一:“因自署‘奉敕村梅’,更作疎枝冷叶,清意逼人。”
《國語辭典》:下意  拼音:xià yì
1.委屈己意。《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2.虚心求教。《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3.决定、主张。《魏书。卷六九。崔休传》:「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梁书。卷五。元帝本纪》:「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悯爱。」
4.随意、随便。《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两银子,也不叫他住两日,就打发他家去。」
《國語辭典》:词意(詞意)  拼音:cí yì
语词所表达的涵意。《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