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褒义(褒义)  拼音:bāo yì
字句里含有称许或赞美的意思。如:「论著题辞往往寓含褒义,不见得尽符事实,读者仍须思辨判断。」
《國語辭典》:点题(點題)  拼音:diǎn tí
用简单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重点提示出来。如:「这一篇文章,经他稍作点题后,读起来更加清楚。」
《漢語大詞典》:手号(手號)
(1).手上的雕青记号。《元典章·兵部一·新附军》:“十九年间,钦奉圣旨节该亡 宋 军人有手号的招收,无手号的休招收者。”
(2).用手作姿势为记号来表示意思。 宋教仁 《宋渔父日记·一九○五年七月三十日》:“ 孙逸仙 復布告此会宗旨讫,復由各人自书誓书,传授手号。”
《漢語大詞典》:说错
说得不对
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好或不全。例如:他把自己的意思说错了,因为他没花时间好好想一想。
《国语辞典》:钧启(钧启)  拼音:jūn qǐ
书信信封用语。写给尊长时用之。请钧座开信的意思。
《国语辞典》:补词(补词)  拼音:bǔ cí
1.古代官衙里告状人未具诉状,案子既已接受,应补状词,以为审问依据。《儒林外史》第二四回:「正值向知县出门,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词来,当下补了词,出差拘齐了人,挂牌,第三日午堂听审。」
2.在叙事句中,除主要的文法成分外,其馀与述词有关的人、物、时、地等,用来达成补充作用的词,皆称为「补词」,有受事、关切、交与、凭藉、处所、时间、原因、目的多种补词。也称为「补语」。
3.补足主述语意思的词。如「好得很」。「很」即为「好」的补词。也称为「补语」。
《国语辞典》:敢且  拼音:gǎn qiě
是否可以。含有盼望、祈求的意思。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把剔团圆明月深深拜:你方便,我无碍,深拜你个嫦娥不妒色,你敢且半霎儿雾锁云埋。」
《国语辞典》:耕御路  拼音:gēng yù lù
御路,王者所行的路,指御路耕为田。比喻亡国的意思。语出《晋书。卷二八。五行志中》:「太和末,童谣曰:『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小麦。』及海西公被废,百姓耕其门以种小麦,遂如谣言。」
《國語辭典》:要不得  拼音:yào bù dé
1.不可以、使不得。如:「这种贪小便宜的行为真是要不得。」
2.不得了,指程度严重。《儒林外史》第五二回:「足足二百两,兑一兑还馀了三钱,把个陈正公欢喜的要不得。」
《漢語大詞典》:话意(話意)
话中的意思。《花城》1981年第6期:“ 长喜 早听出对方的话意,说:‘你爹对我印象不好。’”
分類:意思
《漢語大詞典》:六幺令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唐 白居易 《杨柳枝词》之一:“《六幺》《水调》家家唱,《白云》《梅花》处处吹。” 宋 梅尧臣 《莫登楼》:“腰鼓百面红臂韛,先打《六幺》《梁州》。” 明 张四维 《双烈记·策勋》:“一棒轻敲昼鼓,《六幺》慢奏笙簧。”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荆公事辑:“ 熙载 自击鼓, 屋山 舞《六幺》,每醉,以乐聒之,乃醒。”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漢語大詞典》:若鞮
匈奴语“孝”的意思。
分類:匈奴意思
《國語辭典》:解谜(解謎)  拼音:jiě mí
解开不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如:「有关南美洲印加帝国突然消失的原因,众说纷纭,仍有待学者来解谜。」
《漢語大詞典》:讥思(譏思)
讥刺的意思。 唐 罗隐 《言》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猩猩鸚鵡无端解,长向人间被网罗。”
分類:讥刺意思
《國語辭典》:老太婆  拼音:lǎo tài pó
俗称年老的妇人。《文明小史》第四回:「老太婆的儿子,也帮著动手。可怜四个人竟如死人一般,一任众人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