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吓 → 嚇吓”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自相惊扰(自相惊扰)  拼音:zì xiāng jīng rǎo
彼此互相惊吓,致使人人不安。如:「大家皆有义务制止不实的谣言,不应以讹传讹,自相惊扰。」
《国语辞典》: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  拼音:sān shí liù ge yá chǐ,zhuō duì ér sī dǎ
形容极度惊吓、颤抖不已的样子。《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諕得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
《国语辞典》:哑然失色(哑然失色)  拼音:è rán shī sè
惊吓得说不出话,脸色也变了。《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那外国人便哑然失色的走到前面,和一个光著脑袋的外国人叽哩咕噜了半天。」
《国语辞典》:虚惊一场(虚惊一场)  拼音:xū jīng yī cháng
白白受到一次惊吓。指有惊无险。如:「小陈误触消防警铃,使大夥儿虚惊一场。」
分类:白白惊吓
《国语辞典》:吓坏(吓坏)  拼音:xià huài
惊吓过度。如:「她一个人走在街上,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当时她真是吓坏了。」
分类:惊吓过度
《国语辞典》:吓昏(吓昏)  拼音:xià hūn
因惊吓而晕倒,形容惊吓过度。《红楼梦》第六八回:「我是年轻不知事的人,一听见有人告诉了,把我吓昏了,不知方才怎样得罪了嫂子?」《文明小史》第七回:「那庙祝本是一个乡愚,见此情形,早已吓昏。」
《国语辞典》:吓住(吓住)  拼音:xià zhù
受到惊吓而感到不知所措。如:「虽然绑匪看起来十分凶残,但她不是容易被吓住的女孩,仍然凭著机智,逃出虎口。」
《国语辞典》:麻森  拼音:má sēn
形容害怕、惊吓。如:「每次爷爷讲的鬼故事,总是把人麻森死了。」
分类:害怕惊吓
《国语辞典》:呆住  拼音:dāi zhù
因受惊吓或突发情形而致使一时神志恍惚,未能立即有所反应。如:「他走进屋内,看到里面一片凌乱,顿时呆住了。」
《国语辞典》:唬人  拼音:hǔ rén
欺骗惊吓别人。如:「你少唬人!事情没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国语辞典》:暗吃一惊(暗吃一惊)  拼音:àn chī yī jīng
心里受到惊吓。如:「知道他的手下准备捲款潜逃,他暗吃一惊,表面上却不动声色。」
分类:心里惊吓
《国语辞典》:耽惊动气(耽惊动气)  拼音:dān jīng dòng qì
担心惊吓动了火气。《文明小史》第二六回:「母亲定是听见丫鬟说的,他闹不清楚知道我们说的什么,传话不实,倒叫母亲耽惊动气。」
《国语辞典》:打牙巴骨  拼音:dǎ yá bā gǔ
牙巴骨,即牙床骨。「打牙巴骨」指受到惊吓时,上下牙齿因颤抖而互相撞击。如:「这部电影太恐怖了,吓得他直打牙巴骨。」《醒世姻缘传》第五二回:「狄希陈吓的那脸蜡滓似的焦黄,战战的打牙巴骨,回不上话来。」
《国语辞典》:吓一跳(吓一跳)  拼音:xià yī tiào
形容突然受到惊吓的样子。《红楼梦》第七四回:「说著,从头念了一遍,大家都吓一跳。」
分类:突然惊吓
《国语辞典》:夜惊症(夜惊症)  拼音:yè jīng zhèng
三至五岁的小孩在半夜里突然像受到惊吓似的哭泣,甚至爬起来,翌日醒来又全然不知昨夜的事,称为「夜惊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