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作恶(作惡)  拼音:zuò è
1.做坏事,为非作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作恶之家必有馀殃。」
2.忧郁烦闷。宋。陆游 梅花绝句一○首之一○:「渐老情怀多作恶,不堪还作送梅诗。」宋。赵长卿〈眼儿媚。南枝消息杳然间〉词:「佳人环佩玉瓓珊,作恶探花还。」
3.恼恨。《儒林外史》第四五回:「那时王公作恶起来,反说姐夫你藏匿著哥,就耽不住了!」
《國語辭典》:嗔怒  拼音:chēn nù
发怒。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齐吏部侍郎房文烈,未尝嗔怒。」《三国演义》第四○回:「若入见主公,主公必生嗔怒,病将转增,非孝也。」
分類:嗔怒恼怒
《漢語大詞典》:嗔恚
恼怒。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
分類:恼怒
《國語辭典》:愠怒(慍怒)  拼音:yùn nù
怒恨、生气。《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聊斋志异。卷一。青凤》:「生隐蹑莲钩,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分類:恼怒
《國語辭典》:焦躁  拼音:jiāo zào
心焦气躁。《三国演义》第八三回:「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王明耀那里竟是音信全无,心里不觉焦躁起来。」也作「焦皂」、「焦燥」。
《國語辭典》:嗔忿  拼音:chēn fèn
气愤恼怒。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但愿得哥哥嫂嫂休嗔忿,为甚么单骂著我,你敢是错怨了人。」《水浒传》第六回:「看见智深嗔忿的出来,指著老和尚。」
分類:气愤恼怒
《國語辭典》:怒恶(怒惡)  拼音:nù è
恼怒。《董西厢》卷一:「解元休心头怒恶。」《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两个怒恶发不善,各施威勇,斗骋英彦,交马决战。」
分類:恼怒嫌恶
《漢語大詞典》:嗔恼(嗔惱)
恼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越加嗔恼,道是大姓刁悍抗拒。” 叶圣陶 《悲哀的重载》:“她略微嗔恼,但与其说是嗔恼,不如说是作态。” 沈从文 《边城》八:“ 翠翠 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
分類:恼怒
《漢語大詞典》:敖恼(敖惱)
恼怒。 明 无名氏 《桃符记》第四折:“成精作怪二桃符,今日箇敖恼的上仙发怒。”
分類:恼怒
《漢語大詞典》:怒恼(怒惱)
(1).恼怒。红楼梦第五七回:“痰迷有别……有怒恼中痰急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 沙汀 《淘金记》六:“ 白酱丹 虽然因为受了一点 芥茉公 爷爷的奚落,有点怒恼,但比起他的愉快,却是不足道的。”
(2).激怒。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不防一旁早怒恼了老家将 张进寳 。”
分類:激怒恼怒
《國語辭典》:瞠目  拼音:chēng mù
睁大眼睛。形容愤怒、惊讶、无奈的样子。清。全祖望〈梅花岭记〉:「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國語辭典》:艴然  拼音:fú rán
因愠怒而脸色改变的样子。《孟子。公孙丑上》:「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分類:恼怒
《國語辭典》:气急(氣急)  拼音:qì jí
1.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资治通鉴。卷一六二。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三年》:「被围既久,人多身肿气急,死者什八九。」《水浒传》第二○回:「只见一个大汉,……走得汗雨通流,气急喘促。」
2.形容生气到极点而脾气暴烈。《红楼梦》第八○回:「后来金桂气急,甚至于骂,再至于打。」《文明小史》第五六回:「他越打,那马走得越慢,又走了几十步,把他气急了,一跳跳下马来。」
《漢語大詞典》:嗔拳
(1).谓因恼怒而挥拳。 宋 王洋 《遣兴》诗:“贫病欺人须服弱,嗔拳笑面却应休。” 金 元好问 《王主簿革〈寄答刘京叔〉》诗序:“﹝ 革 ﹞初在 太原 作诗,有‘赤心遭白眼,笑面得嗔拳’之句。”
(2).古时南方娱乐项目。扮演者戴面具,作勇士架势。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嗔拳:“ 江 淮 之俗,每作诸戏,必先设嗔拳笑面……按荆楚岁时记有谚语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除。’今南方为此戏者,必戴面如胡人状,作勇士之势,谓之嗔拳,则知其为 荆 楚 故旧矣。”
《國語辭典》:发横(發橫)  拼音:fā hèng
蛮横不讲理。
《漢語大詞典》:发横耍野(發横耍野)
表现出蛮横粗野。 康濯 《春种秋收·代理支书》:“﹝他﹞跺着两只脚,身子原地转着圈儿,猛然气炸得拿不出主意的模样。最后更来了个发横耍野,坚决下达命令一般对儿子叫道:‘走!先办正经事!退了那纸包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