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7,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癖性
性体
性学
性尚
地性
幽性
气性
形性
三性
安性
神性
下性
烈性
云性
记性
《國語辭典》:癖性  拼音:pǐ xìng
个人特有的嗜好、习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今小子说一个松江富翁姓潘,是个国子监监生,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却有一件癖性,酷信丹术。」《红楼梦》第二五回:「林黛玉自己也知道自己也有这件癖性,知道宝玉的心内怕他嫌脏。」
《國語辭典》:性体(性體)  拼音:xìng tǐ
本性、气质。《北史。卷五五。杜弼传》:「若论性体,非惬非宽。」《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
《高级汉语词典》:性学  拼音:xìng xué
对性或两性相互作用的研究,尤指人类
分类:性学
《漢語大詞典》:性尚
本性的爱好与崇尚。后汉书·独行传序:“性尚分流,为否异适矣。” 李贤 注:“人之好尚不同,或为或否,各有所适。”
分類:爱好崇尚
《骈字类编》:地性
左传见天经下者博物志地性含水土山泉 引地气也
《漢語大詞典》:幽性
谓宁静的心性。 唐 钱起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诗:“向山看霽色,步步豁幽性。”
分類:宁静心性
《國語辭典》:气性(氣性)  拼音:qì xìng
1.性情、脾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既是他不肯招你儿子,教我怎好招你老人家。」《红楼梦》第三二回:「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2.禀性、气质。《抱朴子。外篇。清鉴》:「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汉。王充《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
《漢語大詞典》:形性
(1).指身心。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寧,去声色,禁耆慾,安形性。” 唐 王昌龄 《缑氏尉沉兴宗置酒南溪留赠》诗:“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2).指形体和性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隺之为麞也,蛬之为虾也,不失其血气而形性变也。”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骈字类编》:安性
礼记食麦与羊注麦实有孚甲属木羊火畜也时尚寒食之以安性也 困学纪闻放肆以逐欲不若俭而安性
《國語辭典》:神性  拼音:shén xìng
精神、性情。《北史。卷四四。崔光传》:「取乐琴书,颐养神性。」
《骈字类编》:下性
魏书裴伯茂传见上药下
《國語辭典》:烈性  拼音:liè xìng
1.刚烈的性格。也指性格刚烈。三国魏。曹植〈鹖赋〉:「体贞刚之烈性,亮金德之所辅。」
2.性质猛烈。如:「烈性酒」、「烈性炸药」、「老鼠药是效果显著的烈性毒药,使用时应小心。」
《骈字类编》:云性(云性)
《國語辭典》:记性(記性)  拼音:jì xìng
记忆力。《红楼梦》第三九回:「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老残游记》第一二回:「我的记性真坏!我常到你们公馆里去,怎么就不认得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