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矜恻(矜惻)
怜悯恻隐。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早朝永叹,载怀矜惻。”
分類:怜悯恻隐
《漢語大詞典》:优矜(優矜)
体恤,因怜悯而给予照顾。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国家凋荒,既乏屯卫,皇 齐 与睦,幸惠优矜。”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二:“然 同城 先无储畜,虽有降附,皆未优矜,蕃落嗷嗷,不免飢饿。”优,一本作“ 復 ”。旧唐书·穆宗纪:“甲寅,詔:‘ 江 淮 诸州旱损颇多,所在米价不免踊贵,眷言疲困,须议优矜。’”
《國語辭典》:怵然  拼音:chù rán
惊惧的样子。《庄子。养生主》:「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汉。刘向《说苑。卷一二。奉使》:「文侯怵然为之变容,问曰:『子之君无恙乎?』」
《國語辭典》:垂悯(垂憫)  拼音:chuí mǐn
给予怜悯。常为恳求用语。《西游记》第二九回:「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明。沈鲸《双珠记》第二一出:「况我夫妻危迫存亡之际,皇天岂不垂悯。」
分類:赐予怜悯
《漢語大詞典》:垂矜
赐予怜悯。 晋 潘岳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
分類:赐予怜悯
《漢語大詞典》:感恻(感惻)
(1).感伤悲痛。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嗣宗 当 圣善 将殁……而为其子者,方对局求决,举杯酣畅,但当此际,曾无感惻。” 宋 王安石 《题张忠定书》:“窃观遗蹟,不胜感惻之至。”
(2).感动怜悯。宋史·丁谓传:“家寓 洛阳 ,尝为书自克责,敍国厚恩,戒家人毋輒怨望……帝见感惻,遂徙 雷州 。”
《漢語大詞典》:仁恻(仁惻)
仁爱怜悯。《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臣父 纪 以为 汉 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惻,而死者更众。”《南史·孔琳之传》:“ 汉文 发仁惻之意,伤自新之路莫由,革古创制,号称刑厝。”
《漢語大詞典》:悯笑(憫笑)
怜悯讪笑;可怜亦复可笑。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僕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於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宋 苏舜钦 《乞纳谏书》:“臣区区以此言达於冕旒者,非不知出口祸从,为众悯笑,盖欲陛下一悟,则天下蒙福。” 明 杨慎 词品·陈季常:“观此则 季常 ,载侍女以远游,及暮年甘於枯寂,盖有所制而然,亦可悯笑也哉!”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半年的事,几个的人,就这么矛盾支离,实在可以使人悯笑。”
《漢語大詞典》:哀恤(哀卹)
亦作“ 哀卹 ”。 怜悯抚慰。左传·文公十三年“ 子家 赋《鸿鴈》” 晋 杜预 注:“《鸿雁》诗·小雅,义取侯伯哀恤鰥寡有征行之劳。” 孔颖达 疏:“《鸿雁》,美 宣王 劳来诸侯之诗也。” 唐 李翱 《疏改税法》:“虽明詔屡下,哀恤元元;不改其法,终无所救。”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二人皆葬 镇江府 界,可令本郡致祭。呜呼!哀卹之典至矣。”
分類:怜悯抚慰
《漢語大詞典》:哀恻(哀惻)
悲伤怜悯。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大将军掾燉煌宣度》:“论者既不匡纠,而云观过知仁,谓心之哀惻,终始一者也。” 清 顾炎武 《十二月十九日奉先妣藳葬》诗:“悲风下高原,父老为哀惻。”
分類:悲伤怜悯
《漢語大詞典》:哀察
怜悯体察。 南朝 梁 任昉 《启萧太傅固辞夺礼》:“近啟归诉,庶谅穷欵,奉被还旨,未垂哀察。”
分類:怜悯体察
《漢語大詞典》:天矜
皇帝的怜悯。南史·鱼复侯子响传:“伏愿一下天矜,使得旋窆餘麓,岂伊穷骸被德,实且天下归仁。”
分類:怜悯帝王
《漢語大詞典》:闵笑(閔笑)
怜悯嘲笑。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注〉序》:“是以讲诵师言至於百万犹有不解,时加酿嘲辞,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閔笑者,不可胜记也。” 宋 司马光 《名苑序》:“至有依声袭韵,强为立理,诚可閔笑者甚众。” 严复 《原强》:“不然,何所论之怪诞不经,独不虑旁观者之閔笑也。”
分類:怜悯嘲笑
《漢語大詞典》:矜嗟
(1).怜悯叹息。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 上党王 深自矜嗟,不传首级,更蒙封树,饰棺厚殯,务从优礼。”
(2).赞叹。 宋 曾巩 《谢章学士书》:“ 巩 不佞,以身得察於下执事,明公过恩,召而见之,所以矜嗟奬宠开慰拊循之者甚备。”
《漢語大詞典》:哀眷
怜悯眷顾。 唐 杜甫 《大雨》诗:“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鬱陶。”
分類:怜悯眷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