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0,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赫怒
怒嗔
怒骂
众怒
怒目
激怒
怒吼
怒生
发怒
忿怒
愤怒
威怒
怒马
怒浪
迁怒
《漢語大詞典》:赫怒
盛怒。语本《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汉 王粲 《从军》诗:“相公征 关 右,赫怒震天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自启衅端,果貽赫怒。” 茅盾 《追求》五:“ 朱女士 张大了眼,忧虑着这位博士的赫怒,但心里未尝不乐意 章秋柳 的将要受窘。”
分類:盛怒
《漢語大詞典》:怒嗔
发怒。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四:“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宋 苏辙 《秋稼》诗:“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 清 杜浚 《初闻灯船鼓吹歌》:“下船少迟渡口塞,踏人肩背人怒嗔。”
分類:发怒
《国语辞典》:怒骂(怒骂)  拼音:nù mà
因发怒而对人大声斥责。《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沈琼枝在王府塘,有恶少们去说混话,他就要怒骂起来。」
《國語辭典》:众怒(眾怒)  拼音:zhòng nù
群众的愤怒。如:「他的卖国行为,引起众怒。」
分類:众人愤怒
《國語辭典》:怒目  拼音:nù mù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初刻拍案惊奇》卷三:「那妇人将盘一搠,且不收拾,怒目道:『适间老死魅曾对贵人说些甚话么?』」《聊斋志异。卷八。梦狼》:「俄有两金甲猛士怒目入,出黑索索甲。」
《國語辭典》:激怒  拼音:jī nù
1.以言语或行动刺激他人,使其发怒。《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文明小史》第三二回:「先激怒了众人。又道:『不是俺造谣言,他此次到省里去,定是算计咱们。』」
2.因受刺激而发怒。《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策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吉耶?而先趋附之?』」
《國語辭典》:怒吼  拼音:nù hǒu
人、兽因愤怒而发出吼叫。也形容风、涛等发出巨大的声音。如:「狂风怒吼」。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于所蓄二牛,忽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挺刃交下,斗愈力,盗竟受伤狼狈去。」
《漢語大詞典》:怒生
蓬勃生长。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他国新林中的鲜芽受不足春之热力,又何从怒生呢?”
分類:蓬勃生长
《國語辭典》:发怒(發怒)  拼音:fā nù
生气动怒。《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文明小史》第二五回:「他见先生发怒,也只得罢手。」
《國語辭典》:忿怒  拼音:fèn nù
生气、发怒。《三国志。卷四三。蜀书。马忠传》:「忠为人宽济有度量,但诙啁大笑,忿怒不形于色。」《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玄德与关、张、太史慈立马阵前,管亥忿怒直出。」
分類:忿怒愤怒
《國語辭典》:愤怒(憤怒)  拼音:fèn nù
生气、发怒。《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纪。陈留王奂》:「吴将吕兴因民心愤怒,又承王师平定巴蜀。」《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刘铢尸弃于市,军士愤怒,有碎磔其肉以喂犬者。」
《漢語大詞典》:威怒
犹震怒,盛怒。吕氏春秋·审分:“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迁威怒於路人,加暴害於士友。”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威怒如雷霆,容覆如天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溯自皇上帝造有天地以来,皇上帝大发威怒屡矣,尔世人还未知乎?”
《國語辭典》:怒马(怒馬)  拼音:nù mǎ
1.健壮的马。《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2.奋力奔驰的马。宋。苏轼〈方山子传〉:「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漢語大詞典》:怒浪
汹涌的巨浪。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斯乃鼓怒浪于平原,震惊飇于静树。”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卷四:“ 曹仁熙 , 毗陵 人,工画水,善为惊涛怒浪,驰名 江 介。” 明 刘基 《长相思》诗之三:“长相思,在 崑崙 , 黄河 怒浪訇天门。”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 蒙古 之一部分,及今之 山东 ,亦离水成陆,崛起海中,其他则惟巨浸无际,怒浪拂天已耳。”
分類:汹涌巨浪
《國語辭典》:迁怒(遷怒)  拼音:qiān nù
把怒气发泄在不相干的人、事、物上。《论语。雍也》:「不迁怒,不贰过。」《红楼梦》第五九回:「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