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忧惧(憂懼)  拼音:yōu jù
忧愁恐惧。《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劫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于厉矣。」《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杜威忧惧,退至阳城。」
《漢語大詞典》:愁畏
忧惧。 唐 杜甫 《瞿唐两崖》诗:“ 羲和 驂驭近,愁畏日车翻。”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愁惕
忧惧。 唐 韦应物 《过昭国里故第》诗:“收此还我家,将还復愁惕。”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愁惵
忧惧。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诗:“强偷须臾乐,抚事终愁惵。”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惶懹
忧惧。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忡惕
忧惧。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归序》:“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暝行驻乎虚空之逕,四望而无所归也。”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惮惮(憚憚)
(1).忧惧。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君子终身,守此惮惮。” 卢辩 注:“惮惮,忧惶也。”
(2).安定。惮,通“ 坦 ”。荀子·王霸:“故国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惮惮,非变也,改王改行也。” 杨倞 注:“惮,与‘坦’同。言国者但继世之主自新耳,此积久之法坦坦然无变也。”
分類:安定忧惧
《漢語大詞典》:悒慑
同“悒慴”。
忧惧。
分類:忧惧
《漢語大詞典》:愁惴
忧惧。新唐书·裴延龄传:“时大旱,人情愁惴。”
分類:忧惧
《國語辭典》:戚戚  拼音:qī qī
1.相亲。《诗经。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文选。曹植。求通亲表》:「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
2.忧惧。《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内心有所感动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老残游记》第二回:「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國語辭典》:戚戚(慼慼)  拼音:qī qī
忧愁、悲伤。唐。韦应物送杨氏女〉诗:「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
《漢語大詞典》:无患(無患)
(1).无所忧惧;没有灾祸。书·说命上:“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犀角刀子:“而密诵咒七遍,无患矣。”
(2).指无患木。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拾櫨木一名无患者,昔有神巫名曰 寳眊 ,能符劾百鬼,得鬼则以此为棒杀之。世人相传以此木为众鬼所畏,竞取为器用,以却厌邪鬼,故号曰‘无患’也。”参见“ 无患木 ”。
《漢語大詞典》:无患木(無患木)
木名。传说可镇鬼祛邪。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无患木,烧之极香,辟恶气,一名噤娄,一名桓……世人竞取此木为器,用却鬼,因曰‘无患木’。”
《國語辭典》:侧席(側席)  拼音:cè xí
1.空出上座,以等待贤良。《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序》:「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2.正位旁侧的席位。《红楼梦》第一一回:「尤氏让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亲都上了坐,他与凤姐儿宝玉侧席坐了。」
《國語辭典》:惴惴  拼音:zhuì zhuì
忧惧戒慎的样子。《诗经。小雅。小宛》:「惴惴小心,如临于谷。」宋。苏轼秦始皇帝论〉:「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焉。朝不谋夕。」
分類:忧惧戒慎
《國語辭典》:夕惕  拼音:xì tì
日夜谨慎不懈怠。参见「夕惕若厉」条。《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二首之二》:「负乘为我戒,夕惕坐自惊。」
《國語辭典》:夕惕若厉(夕惕若厲)  拼音:xì tì ruò lì
语出《易经。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谓终日戒惧谨慎,如处忧危之地,不敢稍加懈怠。《周书。卷五。武帝纪上》:「洎予小子,弗克遵行,惟斯不安,夕惕若厉。」
《漢語大詞典》:蹙蹙
(1).局缩不舒展。《诗·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郑玄 笺:“蹙蹙,缩小之貌。我视四方土地日见侵削於夷狄,蹙蹙然虽欲驰骋无所之也。” 唐 元稹 《唐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不肯学蹙蹙近一题者。”
(2).忧惧不安貌。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壶史:“秀才虽诺之,每呼指,色上面,蹙蹙不安。” 金 王若虚 《保义副尉赵公墓志》:“治生尤勤俭……日夕蹙蹙,恒若不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女虽不惧,然蹙蹙不快。” 苏曼殊 《天涯红泪记》第一章:“堂中唯餘工役辈集厨下,蹙蹙不安,知有非常之祸。”
(3).急促。 宋 王令 《赠李定资深》诗之四:“湍激日蹙蹙,风稜势漫漫。”
(4).皱缩貌。 宋 陆游 《西村》诗:“蹙蹙水纹生细縠,蜿蜿沙路卧修蛇。” 康有为 《六哀诗》之四:“平生忧国意,慨叹眉蹙蹙。”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八章:“他微微蹙蹙眉头笑道:‘ 马克思 先生的大弟子,您又在研究什么问题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