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虞(無虞)  拼音:wú yú
没有忧患、顾虑。《书经。毕命》:「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三国演义》第二九回:「毒已入骨,须静养百日,方可无虞。」
《漢語大詞典》:离忧(離憂)
(1).忧伤。《楚辞·九歌·山鬼》:“风颯颯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马茂元 注:“离忧,就是忧愁的意思。 楚 地方言。” 明 刘基 《感寓》诗之三:“稻粱日萧索,风雨徒离忧。” 明 陈子龙 《丙子九日中同客宴集》诗:“众芳满眼不忍醉,萧条日月徒离忧。”
(2).遭遇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司马贞 索隐引 应劭 曰:“离,遭也。”《楚辞·刘向〈九叹·离世〉》:“哀僕夫之坎毒兮,屡离忧而逢患。” 王逸 注:“言己不自念惜身之放逐,诚哀僕御之夫,坎然恚恨,以数逢忧患,无已时也。”
(3).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唐 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诗:“ 李 杜 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仇兆鳌 注:“离忧,离别生忧也。” 宋 秦观 《江城子》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金 元好问 《过皋州寄聂侯》诗:“别后故人应念我,一诗聊与话离忧。”
《國語辭典》:艰虞(艱虞)  拼音:jiān yú
艰难忧患。《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宋末艰虞,百王浇季。」宋。陈与义〈先寄邢子友〉诗:「欲见旧交惊岁月,剩排幽语说艰虞。」
《國語辭典》:忧劳(憂勞)  拼音:yōu láo
忧愁劳苦。《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唐。白居易 与僧智如夜话诗:「忧劳缘智巧,自喜百无能。」
《漢語大詞典》:多虞
多忧患;多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以 晋国 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晋书·嵇康传》:“咨予不淑,婴累多虞。”魏书·释老志:“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
分類:忧患灾难
《國語辭典》:寂静(寂靜)  拼音:jí jìng
安静无声。《红楼梦》第五六回:「只见院中寂静,只有ㄚ鬟婆子诸内壸近人在窗外听候。」
《國語辭典》:祸患(禍患)  拼音:huò huàn
祸害忧患。《三国演义》第三回:「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红楼梦》第二一回:「你拿著终是祸患,不如我烧了他完事。」
《漢語大詞典》:烦忧(煩憂)
(1).麻烦和忧患。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州郡有忧,能治章上奏,解理结烦,使州郡连事,有如 唐子高 、 谷子云 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2).烦恼忧愁。 南朝 齐 王融 《敬重正法篇颂》:“翼善开贤敷教义,照蒙啟惑涤烦忧。” 金 元好问 《西园》诗:“登山临水祛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 戴望舒 《静夜》诗:“你在我心头开了烦忧路。”
《漢語大詞典》:忧危(憂危)
(1).忧虑戒惧;忧虑惶惧。《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氷。”《晋书·元帝纪》:“朕以不德,统承洪绪,夙夜忧危,思改其弊。”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遂令迷误之徒,顿释忧危之虑。” 清 刘大櫆 《金氏节母传》:“忧危困苦,丛集其心;饥饿寒冻,交迫其体。”
(2).忧患危难。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宣和遗事》后集:“倘有忧危,臣等誓肝胆涂地,以报陛下恩德。”
《國語辭典》:国忧(國憂)  拼音:guó yōu
国家的忧患,国难。《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五》:「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漢語大詞典》:大忧(大憂)
(1).大忧患,大灾祸。周礼·春官·大司乐:“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国之大忧,令弛县。” 贾公彦 疏:“凡国之大忧者,谓若礼记·檀弓云国亡大县邑及战败之类是也。”
(2).指皇帝死丧。有误用以称人父母之丧者。《后汉书·邓骘传》:“陛下躬天然之姿,体仁圣之德,遭国不造,仍离大忧。” 李善 注:“大忧, 和帝 、 殤帝 崩。”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国有大忧,中外窘乏。”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绍兴 三年七月, 朱胜非 以右僕射丁母忧,未卒哭,降起復制词,吏部侍郎、权直学士院 陈与义 之文也。以‘兹宅大忧’四字,令翰林学士 綦崇礼 帖改为‘方服私艰’, 陈 待罪而放。”
《國語辭典》:闵凶(閔凶)  拼音:mǐn xiōng
忧患凶丧。晋。李密〈陈情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分類:忧患凶丧
《漢語大詞典》:外忧(外憂)
(1).外来的忧患。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十:“世累忽进虑,外忧遂侵诚,强怀张不满,弱念缺已盈。” 宋 曾巩 《戏书》诗:“家贫故不用筹算,官冷又能无外忧。交游断絶正当尔,眠饭安稳餘何求?”
(2).犹外艰。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國語辭典》:内忧(內憂)  拼音:nèi yōu
1.内部的忧患。多指国家内部不安定。《国语。晋语六》:「且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史记。卷五。秦本纪》:「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也作「内患」。
2.母丧。唐。张说〈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入太学,举明经,补巴西尉,内忧去职。」也作「内艰」。
《漢語大詞典》:后忧(後憂)
日后的忧患。战国策·齐策一:“ 齐 非急以鋭师合 三晋 ,必有后忧。”三国志·魏志·卫觊传:“一旦变动,必有后忧。” 晋 张华 《门有车马客行》:“前悲尚未弭,后忧方復起。”
分類: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