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微(參微)
领悟微妙的意旨。 清 程荩臣 《鸳鸯牒》:“﹝ 李弄玉 ﹞宜巧配 谢灵运 、 沈初明 ,以离合诸作,慧解参微,破其岑寂。”
《漢語大詞典》:妙慧
佛教谓微妙的智慧。《法华经·序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 宋 黄庭坚 《跋周元翁龙眠居士〈大悲赞〉》:“其言语文章,发明妙慧,非为作使之合,盖其中心纯粹而生光耳。”
《漢語大詞典》:至物
最微妙的事物。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
分類:微妙
《漢語大詞典》:幽鉴(幽鑒)
犹玄鉴。喻微妙高深的见解。《云笈七籤》卷九七引 萼绿华 《赠羊权》诗之三:“谁云幽鉴难,得之方寸里。”
《漢語大詞典》:神微
神奇微妙。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岂独 师旷 多识博物,自有以知胜败之形,欲固众心而託以神微,若 伯常騫 之许 景公 寿哉!”
分類:神奇微妙
《漢語大詞典》:微道
(1).隐蔽或偏僻的小路。汉书·黥布传“又使 布 等先从间道破关下军” 唐 颜师古 注:“间道,微道也。”
(2).谓微妙之道。 唐 储光羲 《终南幽居献苏侍郎》诗之二:“中岁尚微道,始知将谷神。”
《漢語大詞典》:至眇
极其微妙。《淮南子·齐俗训》:“朴至大者无形状,道至眇者无度量。故天之圆也不得规,地之方也不得矩。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
分類:微妙
《漢語大詞典》:玄照
谓微妙地鉴照(事理)。 晋 孙绰 《喻道论》:“谓至德穷於 尧 舜 ,微言尽乎《老》,焉復覩夫方外之妙趣,寰中之玄照乎?”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夫圣神玄照,而无思营之识者,由心与物絶,唯神而已。”
分類:微妙事理
《漢語大詞典》:妙像
亦作“ 妙象 ”。
(1).微妙的景象。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八:“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
(2).庄严之像。佛教多用以称佛像。 南朝 梁 沈约 《瑞石像铭》序:“图妙像於檀香,写遗影於 祇树 。”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转法轮于稔国,留妙象于 罽宾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近来縉绅士大夫,亦有捧呪念佛,奉僧膜拜,手持数珠以为律戒,室悬妙像以为皈依,不遵 孔子 家法,而溺意禪教者。”
《漢語大詞典》:谈微(談微)
谈论精深微妙的道理。 唐 陆龟蒙 《和夏景无事因怀章来二上人韵》之一:“丽事肯教饱 沉 谢 ,谈微何必减 宗 雷 。”
《漢語大詞典》:玄识(玄識)
深奥微妙的见识。 晋 左思 《魏都赋》:“先生玄识,深颂靡测。” 宋 晁载之 《续谈助》卷四:“ 晋简文 云:‘ 汉 世人物,当推 子房 为标的……玄识远情,超然独迈。’”
《漢語大詞典》:至机(至機)
(1).最紧要的关键。管子·揆度:“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国之至机也。”
(2).极其微妙的奥秘。《文选·成公绥〈啸赋〉》:“於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 李周翰 注:“至机,犹几微也。”
《漢語大詞典》:微赜(微賾)
指事理的微妙幽深之处。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理学三》:“玉质金相,春明秋洁,絶出羣言,探入微賾,先生之文若是已。”
《漢語大詞典》:遐幽
(1).悠远;深远。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时三月也,至期, 直 果为 勃海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於是使 梓慎 之徒,登高臺,望风气,分灾异,刻期日,然后知神思遐幽,灵风可惧。”
(2).精深微妙的境界。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 普明法师 俗姓 刘 氏, 酃县 人也。早受具戒,已契遐幽;不务语言,惟崇苦行。”
《漢語大詞典》:幽说(幽説)
精深微妙之说。 汉 扬雄 《解难》:“今吾子乃抗辞幽説,閎意眇指……歷览者兹年矣,而殊不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