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骈字类编》:得事
唐 罗隐 冬暮寄裴郎中 敢言得事时将晚,只恐酬恩日渐迟。
分类:得事
《國語辭典》:知命  拼音:zhī mìng
1.深知自然生灭演变之理,而能随遇而安。《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文选。曹植。箜篌引》:「先民谁不死,知命亦何忧。」
2.语本《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后以知命指五十岁。晋。潘岳 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唐。张说〈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漢語大詞典》:知至
(1).谓懂得事物将发展至某种程度。易·乾:“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 高亨 注:“知至,预知事业发展将到某种地步。”
(2).谓尽知。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朱熹 集注:“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漢語大詞典》:识事(識事)
了解事实;懂得事理。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夫识事未精,而轻为著述,此其不知量也。” 宋 邵雍 《观物吟》之三:“识事事非易,知人人所艰。”
《漢語大詞典》:知类(知類)
谓懂得事物间类比的关系,依类推理。《商君书·修权》:“夫倍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知类者也。”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郑玄 注:“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唐 周鋮 《同人于野赋》:“辨方知类,视险如夷。”
《國語辭典》:识大体(識大體)  拼音:shì dà tǐ
明白事理,能顾全大局。如:「他年纪虽轻,却能识大体,不恣意妄为。」
《漢語大詞典》:有清头(有清頭)
(1).头脑清楚。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不则一日,到了 山东 ,寻着兄弟 王禄 ,看见病虽沉重,还未曾死,原来这些色病,固然到底不救,却又一时不死,最有清头的。”
(2).方言。懂得事理;有分寸。
《漢語大詞典》:斸山觅玉(劚山覓玉)
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明 吕坤 《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國語辭典》:习以成俗(習以成俗)  拼音:xí yǐ chéng sú
因长期习染而成为习俗。《魏书。卷四八。高允传》:「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也作「习以成风」。
《国语辞典》:理屈事穷(理屈事穷)  拼音:lǐ qū shì qióng
由于理亏使得事情没有转圜的馀地。南朝宋。何承天〈奏劾博士顾雅等〉:「既被摧摄,二三日甫输帖辞,虽理屈事穷,犹闻义耻服。」
《国语辞典》:出状况(出状况)  拼音:chū zhuàng kuàng
发生意外事故使得事物的运作不顺畅。如:「这部车子老是出状况,看来真该送去保养厂仔细检修了!」
《漢語大詞典》:识窍(識竅)
谓懂得事情的关键或要害。 清 李渔 《怜香伴·逢怒》:“只是亏我当初识窍,倘若久寓菴中,与那禽兽为邻,有甚好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这要是个识窍的,就该罢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