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9,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人形
龙形
寓形
形质
形貌
形相
殊形
赋形
天形
外形
形器
分形
形象
遁形
过形
《國語辭典》:人形  拼音:rén xíng
人的形体。如:「民间故事中,道行高深的狐狸精可任意化为人形,叫人难辨真伪。」
《骈字类编》:龙形(龙形)
书尧典日中星鸟疏见龟形下辞史记淮南王安傅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 曰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侣南史宋武帝纪行止时见一小龙附翼樵渔山泽同 或亦睹焉及贵龙形更大如唐书李泌傅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 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龙鼎录蜀先主时龙见武阳之水九日因铸小鼎像形 沉水中 傅元白杨行当奈此骥正龙形踠足蹉跎长坡下蹇驴慷慨敢与我争驰
分类:龙形
《國語辭典》:寓形  拼音:yù xíng
寄身、托身。《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宋。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寓形宇宙间,佚我方以老。」
分類:寄托形体
《國語辭典》:形质(形質)  拼音:xíng zhí
1.躯体、身体。唐。刘禹锡〈祭柳员外文〉:「意君所死,乃形质耳。魂气何托,听予哀辞。」《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既能知道了,喜欢了,便不见也和见了的一样。只不过隔了形质,并非隔了神气啊。」
2.形体与本质,外貌与内涵。《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自以形质异众,恐不容于世,隐迹管涔山,以琴书为事。」
3.哲学上指形式与质料,为构成事物本质的二种元素。形式是构成事物类别的决定因素,质料是事物变化的主体。此理论由亚里斯多德首创,经士林哲学继续完成。
《國語辭典》:形制  拼音:xíng zhì
1.形式、构造。汉。王充《论衡。诘术》:「府廷之内,吏舍比属,吏舍之形制,何殊于宅?」《晋书。卷二五。舆服志》:「皂轮车,驾四牛,形制犹如犊车。」
2.利用地形而加以制服控驭。《史记。卷九七。郦生传》:「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國語辭典》:形貌  拼音:xíng mào
形体相貌。《三国志。卷一八。魏书。典韦传》:「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令部卒形貌相似者,假扮姜维攻城。」
《國語辭典》:形相  拼音:xíng xiàng
1.外形、容貌。《荀子。非相》:「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唐。曹唐 小游仙诗九八首之二:「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也作「形象」、「形像」。
2.端详。唐。温庭筠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词:「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漢語大詞典》:殊形
(1).奇异的形状。 汉 班固 《西都赋》:“殊形诡制,每各异观。”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渐臺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九方 考精於至贵, 秦牙 沉思於殊形。”
(2).不同的形状。 汉 应劭 《〈风俗通〉序》:“故言语、歌謳异声,鼓舞、动作殊形。”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故有山谷、水源之殊形,都邑、村落之异状。”
分類:奇异
《漢語大詞典》:赋形(賦形)
(1).谓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体。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清 俞蛟 梦厂杂著·蜰虫:“夫蜰虫与蚊蚋蚤蝨,赋形虽殊,其噬人肤血则一也。”
(2).谓模拟形体。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二:“赋形苦不同,无路寻根本。”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内召以后,更细意熨贴,因物赋形,无一字不稳愜。” 梁启超 《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自 罗马 解纽以后,而后之新民族,皆赋形于 罗马 。”
《漢語大詞典》:天形
(1).天生的形态;天然的形体。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上“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 刘孝标 注引《名士传》:“ 夷甫 天形奇特,明秀若神。” 唐 独孤及 《题思禅寺上方》诗:“山中有良药,吾欲隳天形。”
(2).指天体的形态。晋书·天文志上:“天形南高而北下。”
《國語辭典》:外形  拼音:wài xíng
外在的形貌。如:「她的外形突出,演技精湛,天生就是当演员的料子。」
《漢語大詞典》:形器
(1).物质;物体。与精神相对。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澄精神於玄一者,则形器可忘。” 宋 薛季宣 《答陈同甫书》:“且道非器可名,然不远物,则常存乎形器之内。”
(2).指有形的器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3).指人的形体。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尪瘁者不必愚。”
(4).犹外形,外表。 宋 苏轼 《赐韩绛上第三表乞致仕不允断来章诏》之二:“朕待卿於形器之表,而卿自处於绳墨之内,未为得也。”
《國語辭典》:分形  拼音:fēn xíng
1.形体分别。汉。张衡〈西京赋〉:「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南朝宋。鲍照 舞鹤赋:「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
2.分离。南朝宋。鲍照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之六:「双剑将离别,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忽分形。」唐。韩愈〈答张彻〉诗:「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國語辭典》:形象  拼音:xíng xiàng
1.形状、外貌。《淮南子。兵略》:「天化育而无形象,地生长而无计量。」《聊斋志异。卷一二。公孙夏》:「字讹误不成形象!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舍。」也作「形相」、「形像」。
2.由一个人的内涵作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色。如:「他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颇引起读者的共鸣。」
3.对实体而言。因美之所在,不在实体,而在实体的形象,此形象即出自实体的模仿,而不为实体所限定,乃经心中的醇化而生者。
《國語辭典》:遁形  拼音:dùn xíng
隐藏形迹。如:「无所遁形」。
《國語辭典》:遁形(遯形)  拼音:dùn xíng
隐藏形体。《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谋,物无遁形。」也作「遁形」。
《漢語大詞典》:过形(過形)
过分地表现。 严秀芳 《贞操》:“我以为女子从前受贞操的压迫,是不对的;现在的过形放荡,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