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形迹(形跡)  拼音:xíng jī
1.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也作「形踪」。
2.仪容礼貌。如:「不拘形迹」。《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國語辭典》:形迹可疑(形跡可疑)  拼音:xíng jī kě yí
形容人的举止、动作或态度令人起疑。《清史稿。卷四二二。王茂荫传》:「各处捕获难民,指为形迹可疑,严讯楚毒。」《文明小史》第一五回:「看见有形迹可疑的,以及箱笼斤两重大的,都要叫本人打开给他查验。」
《国语辞典》:形迹败露(形迹败露)  拼音:xíng jī bài lù
泄露行为踪迹。如:「法网恢恢,藏匿多时的歹徒终究形迹败露,接受法律制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一觉直睡到天明,醒来不见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迹败露,不敢明明追寻。」
分类:泄露踪迹
《漢語大詞典》:不拘形迹
形容言谈举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茅盾 《子夜》四:“ 曾沧海 回头一看,认得是土贩 李四 ;在某一点上,他和这 李四 是不拘形迹的密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随后他知道了 方岳宗 确实没有钱,他的弟弟 方岳贡 做官有清廉之名,就赶快把他释放,表示歉意,并且同他做了朋友,时常约他吃酒,不拘形迹地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