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表象  拼音:biǎo xiàng
1.表露出来的徵象。《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列传》:「会上欲击匈奴,西攘大宛,南收百越;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续汉书志。第一○。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2.过去感知或经验的事物,再浮现于意识中的形象或意象。
《漢語大詞典》:笔姿儿(筆姿兒)
所写文字呈现的形象。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他情娇态娇,笔姿儿比容更娇。”
《國語辭典》:扮相  拼音:bàn xiàng
演员因剧情需要,化装成剧中人物后的形象。如:「这个小生的扮相俊俏,唱作俱佳,不愧是京剧名角。」
《漢語大詞典》:典型化
作家、艺术家用以概括现实生活、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就把这种日常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造成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就能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國語辭典》:成竹在胸  拼音:chéng zhú zài xiōng
画竹之前,竹子的完整形象早已存在心中。语本宋。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比喻处事有定见。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作律诗虽争起笔,尤贵以气格胜。须要成竹在胸,操纵随手。」《老残游记》第一八回:「像老哥聪明正直,凡事先有成竹在胸,自然投无不利。」也作「胸有成竹」。
《國語辭典》:胸有成竹  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画竹之前,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语本宋。晁补之 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经营似春雨,滋长地中绿。」比喻处事有定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但是看承晖的精神,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也作「成竹在胸」。
分類:有成作事
《漢語大詞典》:创造性思维
创造新形象或新事物的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像、活跃的灵感和新颖的表述等。
《國語辭典》:拍摄(拍攝)  拼音:pāi shè
利用摄影器材将人或事物的形像记录在软片上。如:「他拍摄一部纪录片。」
《漢語大詞典》:儗象
拟想的形象,谓以旨意取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效难:“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 刘昞 注:“以旨意取人。”一本作“似象”。
《漢語大詞典》:泊船瓜洲
诗篇名。北宋王安石作。全文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國語辭典》:蟠虺纹(蟠虺紋)  拼音:pán huǐ wén
虺,一种毒蛇。蟠虺纹指青铜器上像蟠屈小蛇的纹饰。
《漢語大詞典》:神领意造(神領意造)
谓用心神领会和创造艺术形象。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心存目想,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神领意造,恍然见其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
《國語辭典》:水月观音(水月觀音)  拼音:shuǐ yuè guān yīn
佛经上有观音示现三十三身的说法,画其观看水月之状,称为「水月观音」。后用以比喻人的容貌清俊秀逸。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蒋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号水月观音。」
《漢語大詞典》:手影戏(手影戲)
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宋 洪迈 《夷坚三志·普照明颠》:“﹝僧 惠明 ﹞尝遇手影戏者,人请之占颂,即把笔书云:‘三尺生綃作戏臺,全凭十指逞詼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國語辭典》:抒情诗(抒情詩)  拼音:shū qíng shī
抒发感情思想的诗歌。
《漢語大詞典》:日历表
显示周历和日历以及时、分、秒的手表,有时还显示其他形象——亦称“双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