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拦头(攔頭)
(1). 宋 代以后承管税务等事的役吏。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 至道 二年,诸道拦头委转运副使拣选充。”《元典章·户部八·江南诸色课程》:“毋得再令拦头人等虚抬高价,口喝税钱,刁蹬百姓。”《明律·户律·钱粮互相觉察》:“若官吏虚立文案挪移出支及虚出通关,其斗级、库子、拦头不知者不坐。”
(2).当头,迎头。《水浒传》第四一回:“水底下早钻出一个人,把 黄文炳 劈腰抱住,拦头揪起,扯上船来。”《红楼梦》第八一回:“倒像背地里有人把我拦头一棍,疼的眼睛前头漆黑。”绍剧《龙虎斗》第三六场:“手执钢鞭拦头打,打死你昏君抵父命。”
(3).看守船头的人。《六部成语·工部·拦头》注:“看守船头之人。”
(2).当头,迎头。《水浒传》第四一回:“水底下早钻出一个人,把 黄文炳 劈腰抱住,拦头揪起,扯上船来。”《红楼梦》第八一回:“倒像背地里有人把我拦头一棍,疼的眼睛前头漆黑。”绍剧《龙虎斗》第三六场:“手执钢鞭拦头打,打死你昏君抵父命。”
(3).看守船头的人。《六部成语·工部·拦头》注:“看守船头之人。”
当头
【佛学大辞典】
(杂语)犹言直下,当下。
(杂语)犹言直下,当下。
当头棒喝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棒喝)
【俗语佛源】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领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鉴。僧来参问,「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颇有切肤之痛。「喝」当始于马祖。百丈禅师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他有四种「喝」法,门下「棒喝交驰」。「德山棒,临济喝,留与禅人作模范」(《五灯会元》卷十七)。遂成为禅林的风气。后以「当头棒喝」、「当头一棒」泛指警觉迷误。如《镜花缘》第八十四回:「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李明权)
(杂语)(参见:棒喝)
【俗语佛源】
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或用棒,或用喝,或者「棒喝交驰」,作为一种特有的施教方式,以促人领悟佛理。「棒」始于德山宣鉴。僧来参问,「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颇有切肤之痛。「喝」当始于马祖。百丈禅师回忆说:「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他有四种「喝」法,门下「棒喝交驰」。「德山棒,临济喝,留与禅人作模范」(《五灯会元》卷十七)。遂成为禅林的风气。后以「当头棒喝」、「当头一棒」泛指警觉迷误。如《镜花缘》第八十四回:「这个笑话虽是斗趣,若教愚而好自用的听了,却是当头一棒,真可猛然唤醒。」(李明权)
棒喝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于德山,喝来自临济,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得悟黄檗宗旨。却回黄檗,机锋敏捷。檗便打,师便喝。以后接人,棒喝交驰。故今谓警醒人之迷误者,曰当头棒喝。
(术语)禅家宗匠接人之作略,或用棒,或用大喝。棒始于德山,喝来自临济,临济问黄檗,如何是佛法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后参大愚,得悟黄檗宗旨。却回黄檗,机锋敏捷。檗便打,师便喝。以后接人,棒喝交驰。故今谓警醒人之迷误者,曰当头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