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强 → 彊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大虫不吃伏肉(大蟲不吃伏肉)  拼音:dà chóng bù chī fú ròu
老虎不吃因畏惧而慑伏的动物的肉。比喻对于降服的人,不应该赶尽杀绝。《水浒传》第二回:「我若拿他去解官请赏时,反教天下好汉们耻笑我不英雄。自古道:『大虫不吃伏肉。』」
《國語辭典》:强宾不压主(強賓不壓主)  拼音:qiáng bīn bù yā zhǔ
比喻明主客之分,宾客不凌驾于主人之上,抢其风头。《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强宾不压主,请使君勿疑。」也作「强客不压主」。
《漢語大詞典》:强食弱肉
同“弱肉强食”。 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 明 刘基 《瑞麦颂》:“ 元 失其鹿,天下共逐,扰扰纷纷,强食弱肉。” 李石曾 《无政府说》:“为被征服者,亦熟听强食弱肉之不平公例,而甘受劳苦者有之,抵抗之者甚少,非其力量所不及,而居征服者之利用科学以逞其野心也。”
《國語辭典》:强中更有强中手(強中更有強中手)  拼音:qiáng zhōng gèng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
(谚语)高手中还有更高明者。比喻艺能永无止境。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一折:「他若是相持厮杀统戈矛,端的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誇大口。」也作「强中自有强中手」。
《國語辭典》:柔能制刚(柔能制剛)  拼音:róu néng zhì gāng
柔弱能制服刚强。《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明。沈采《千金记》第五出:「看起来这兵法不过是柔能制刚,弱能胜强,以逸待劳,能勇能怯之意。」也作「柔能克刚」。
《國語辭典》:弱肉强食(弱肉強食)  拼音:ruò ròu qiáng shí
语本唐。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脱焉,弱之肉,强之食。」比喻强者欺凌、吞并弱者。明。刘基〈秦女休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
《漢語大詞典》:蛇食鲸吞(蛇食鯨吞)
比喻强者并吞弱者。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天齐地轴之所,蛇食鲸吞; 铜陵 、 玉垒 之区,狼顾鴟跱。”
《國語辭典》: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拼音:liǎng hǔ xiāng dòu,bì yǒu yī shāng
(谚语)比喻两强互相争斗,必然会有一方伤败。《三国演义》第六二回:「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解劝,休得争论。」也作「两虎相争,必有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