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92,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庸薄
懦庸
巴庸
愚庸
庸违
庸保
庸凡
庸暗
庸贱
庸音
密庸
庸碌
上庸
庸德
庸驽
《漢語大詞典》:庸薄
平庸浅薄。自谦之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谢子竣封建城侯表》:“岂 竣 庸薄,所能奉服。” 唐 裴度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 度 谬以庸薄,获参管记。”
《漢語大詞典》:懦庸
软弱庸陋。 宋 岳飞 《辞男云特转恩命札子》:“伏望圣慈俯垂天鉴,追还异恩,庶使 云 激励懦庸,别图报効。” 清 陈确 《祭祝子开美文》:“不遗诸子,不授仲叔,弟之懦庸,乃悉见属。”
分類:软弱
《韵府拾遗 冬韵》:巴庸
后汉书王堂传: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尅。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馀级,巴庸清静,吏民生为立祠。
《漢語大詞典》:愚庸
(1).愚蠢平庸。 唐 韩愈 《祭郑大夫文》:“劬劳閔閔,保此愚庸。” 陈毅 《游阳朔》诗:“ 桂林 阳朔 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
(2).指愚钝平庸之人。 明 刘基 《谢恩表》:“臣 基 一介愚庸,生长南裔,疎拙无似。”
《漢語大詞典》:庸违(庸違)
用意邪僻。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 曰:‘都! 共工 方鳩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按,史记·五帝本纪作:“ 尧 又曰:‘谁可者?’ 讙兜 曰:‘ 共工 旁聚布功,可用。’ 尧 曰:‘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唐 元稹 《论教本书》:“回佞庸违之説固吾之所积惧也。謟之者有以辨焉。”
分類:用意邪僻
《國語辭典》:庸保  拼音:yōng bǎo
雇工、佣人。《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也作「佣保」。
《漢語大詞典》:庸凡
(1).平凡。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盖天地之气,腾降变易,不常其所,而物亦随之……或昔庸凡而今瑰异,或昔瑰异而今庸凡,要皆难以一定言。”
(2).指庸俗。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於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
分類:平凡庸俗
《漢語大詞典》:庸暗
庸下愚昧。亦用作自谦之词。 南朝 梁 刘孝绰 《谢东宫启》:“幸得蠲於庸暗,裁下免黜之书,仍颁朝会之旨。”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臣材识庸暗,碌碌於众人中。”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四年:“帝笑曰:‘庸暗如此,不亡何待!’” 观云 《平等说与中国旧伦理之冲突》:“又如生于富者之家,以庸暗鄙俗之躬,而曳锦綉饜粱肉,不知世间有贫困事。”
《漢語大詞典》:庸贱(庸賤)
凡庸卑贱。宋书·沈攸之传:“ 沈 攸之 少长庸贱,擢自阎伍。”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梁太尉王僧辩书》:“竝物誉时贤,卿门公族,悬须应务,深挟情祈,斯岂庸贱之儔邪!”
分類:凡庸卑贱
《漢語大詞典》:庸音
常音。喻指平庸的文辞和言论。 晋 陆机 《文赋》:“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 唐 骆宾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至若资丑行以自媒,衒庸音而苟进,固立身之殊路,行己之外篇矣。”
《漢語大詞典》:密庸
暗中显功效。列子·周穆王:“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 张湛 注:“取济世安物而已,故其功潜著而人莫知焉。”
《國語辭典》:庸碌  拼音:yōng lù
平凡庸俗。如:「他有满腹才学,怎肯庸碌以终?」《明史。卷二三一。钱一本列传》:「嵩之鉴不远,而居正蹈之;居正之鉴不远,而时行又蹈之。继其后者庸碌罢驽,或甚于时行;褊隘执拗,又复为居正。」
《骈字类编》:上庸
战国:策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为仪谓王之幸夫人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好玩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欲因张仪纳之楚王。楚王必爱子,益贱而日疏矣。史记孝景帝纪: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 汉书地理志:汉中郡县上庸。蜀志先主传:二十四年,先主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于上庸。 晋书宣帝纪: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 宋书州郡志:见北巫下。又五行志:元康四年二月,上谷、上庸、辽东地震。 魏书刘渴侯传:太和中,为徐州后军,以力死战,众寡不敌,遂禽。瞋目大骂,终不降屈,为贼所杀。高祖赠立忠将军、平州刺史,上庸侯。 水经注:谷甲水出秦岭山,东南流径金井城南,又东径上庸郡北。
《漢語大詞典》:庸德
(1).常德,一般的道德规范。《礼记·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经,所以正人心,小説亦所以正人心;经,所以明庸德,小説亦所以明庸德。”
(2).指普通人的德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 姬传 姚太史 云:‘诗文之道,凡志奇行者易为功,传庸德者难为巧。’”
《漢語大詞典》:庸驽(庸駑)
平庸无能。常用作自谦之词。 明 归有光 《与吴三泉》:“抑以 光 之庸駑,重以激之耶?”明史·外戚传序:“在廷诸臣好为危言激论,汰如 寿寧 兄弟,庸駑如 郑国泰 ,已逐影寻声,抨击不遗餘力。” 清 顾炎武 《赴东》诗之一:“人生中古餘,谁能免尤悔;况余庸駑姿,侧身涉危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