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华州华阴人。初为洛阳令,性酷烈,尝杖杀人吏以立威。高宗末,历泽、齐、汴、相四州刺史,治有威名,郡人语曰:“宁食三斗蒜,不逢杨德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京兆长安人,字景玄,一字仲朗。官越州、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以仕女写真与画道佛像知名。曾创制“水月观音”,为雕塑者仿效,称为“周家样”。时称韩干得形似,昉得精神姿致。名播中外,为当时第一。又好属文,善书。
李承乾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645 【介绍】: 唐太宗长子。字高明。因生于承乾殿而命名。始封恒山王,又徙封中山。太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性敏惠,太宗爱之。及长,好声色,漫游无度,然惧帝,秘其迹。每临朝必言忠孝,退朝则与群小亵狎。后废为庶人,徙黔州而卒。谥悯。
全唐文·卷九十九
承乾字高明。太宗长子。武德三年封恒山王。七年徙封中山。太宗即位。为皇太子。甫八岁。特敏惠。太宗使裁决庶政。有大体。每行幸。令监国。及长。好声色慢游。过恶寖闻。时魏王泰有美名。谋夺嫡。而承乾病足。不良行。惧废。与泰交恶。阴召左卫副率封师进及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谋杀泰。不克。遂与汉王元昌及侯君集等喢臂血盟。谋以兵入西宫。贞观十七年。齐王祐反。事连承基。系狱当死。因上变。治之。事皆明验。废为庶人。徙黔州。十九年死。开元中赠还爵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武功人。苏勖子。少以明经累授徐王府记室参军,徐王好田猎,干每谏止之。武则天垂拱中历迁魏州刺史,务劝农桑,时称良牧。累迁冬官尚书。为来俊臣所忌,被诬系狱死。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瀛州任丘(今河北任丘)人。中宗景龙中,曾任左补阙。事迹见《朝野佥载》卷五。《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1 【介绍】: 唐相州临漳人。举进士第。睿宗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寻出为梁州都督。玄宗开元初,以姜皎荐拜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擢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旬日罢。玄宗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在京兆三年,政令如一。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侍中。从玄宗东封,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十七年,迁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卒。乾曜为相十年,未尝廷议可否,每事皆推让之。性谨重,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 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举进士。中宗神龙中,为殿中侍御史。睿宗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出为梁州都督。玄宗开元初,召为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无几,进尚书左丞。四年(716),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逾月罢相,改任京兆尹。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后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十七年,罢侍中,授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卒赠幽州大都督。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朝野佥载》卷六。乾曜为相10年,亦能以诗文应酬。《全唐诗》存诗4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九
乾曜。相州临漳人。举进士。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出为梁州都督。开元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八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侍中。十七年迁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十九年卒。赠幽州大都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剪发齐眉,衣布袋,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春米供僧,夜则扃房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只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后独入五台山巡礼,回天台山示灭。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封干。天台山国清寺僧。身长7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人问其佛理,仅对以“随时”二字,别无他语。传曾骑虎入松门,口诵《唱道歌》,众僧见而惊畏。喜执役舂谷,以应斋炊。曾至五台山巡礼。及其卒后,传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间见其在长安行化。《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全唐诗》存诗2首,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以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台山国清寺。身长七尺馀。剪发齐眉。拥布裘。寒暑不易。日事舂给众。或咨其佛法。则以随时二字对之。间骑一虎往来松径间。夜每唱歌其院达旦。僧俗知敬。久之。示灭于寺。先天中。京兆闾立胤。将之官天台。忽患头疾。庸医莫能效。无何而封干称自天台来谒。且求治其疾。即汲水盈净器噀之。疾良已。胤大喜。因引与坐深语。遍访天台人物之可见者。曰。使君他日。当无忘文殊普贤也。胤诘其为谁。则曰寒山拾得耳。夫二人。素隶国清寺。至则但于国清求之而已。然尤不可以貌得也。胤既视事。因造寺如所约。时寺僧道翘。以知事接待。胤先从问封干师所在处。而虎迹满藏后旧院。见寒拾方共执爨。灶下相顾大噱。胤亟拜之。则咄曰。弥陀不识。礼我何为。又曰。封干饶舌封干饶舌。遂𢹂手竟趋出 寒山子。始不知其何来。貌癯瘁。桦冠木屐。疏布襦裤。隐迹始丰县之寒岩。世因以寒山名之。发言有理趣。辞句俊伟。非学者所企及。闾丘尝躬以汤药衣服遗之。而寒山遽喝岩石使裂。入其中。且入连咄曰。贼贼。又曰。报汝诸人。各自努力。既入而石合无痕罅。闾丘命道翘录其诗。树叶崖石屋壁上得。凡三百馀首。集之以传至今云 拾得者。以拾得而名也。昔封干师游赤城。闻儿啼道旁。而抱以归。委灵熠视养焉。稍长。职上堂中圣僧供。顾日坐案上啖其供。复谇骂圣僧小果。或以告灵熠。熠遣上供伽蓝神祠。以屈辱之。而乌鸢啄神祠供。拾得则杖其神曰。汝力不能护所食。而能护伽蓝乎。是夕神见梦于寺僧曰。拾得打我奈何。明日众僧语所梦。人人同。莫不叹异。于是诣县廷投牒言状。县申州。州符寺。宜称贤士。而拾得贤士。由是闻天下。然身未尝去国清。尤友善寒山子。每斋馀涤器。则漉蔬滓纳竹筒中。以俟寒山之至。而负以去。或混樵牧放旷自乐。一日僧布萨。忽骑牛闯门入。首座诃之。遂对群牛立阶下。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苟呼一名。则一牛辄应声。过立其侧。尽过其牛乃已。众惭惧。后以闾丘故走避。终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封干师者。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也。剪发齐眉布裘拥质。身量可七尺馀。人或借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乐独舂谷。役同城旦。应副斋炊。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时众方皆崇重。及终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调。士庶见之无不倾礼。以其蹑万回师之后。微亦相类。风狂之相过之。言则多中。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厨执爨。爨讫二人晤语。潜听者多不体解。亦甚颠狂糺合相亲。盖同类相求耳。时闾丘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苦头疼羌甚。医工寡效。邂逅干造云。某自天台来谒使君。且告之患。干曰。君何虑乎。便索净器吮水喷之。斯须觉体中颇佳。闾丘异之。乃请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凶。曰到任记谒文殊。闾丘曰。此菩萨何在。曰国清寺厨执爨洗器者是。及入山寺。问曰。此寺曾有封干禅师。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封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叹嗟。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闾丘拜之。二人连声咄吒。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婴孺呵呵不已。行曰封干饶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干又尝入五台巡礼。逢一老翁。问曰。莫是文殊否。翁曰。岂可有二文殊。干礼之未起。恍然失之。 次有木𣹟师者。多游京邑市廛间。亦类封干。人莫轻测。封丰二字出没不同。韦述吏官作封疆之封。闾丘序三贤作丰稔之丰。未知孰是。 系曰。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知闾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奈何宣师高僧传中闾丘武臣也。是唐初人。闾丘序记三人不言年代使人闷焉。复赐绯乃文资也。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闾丘也。又大沩祐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三人是唐季叶时犹存。夫封干也天台没而京兆出。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为年寿弥长耶。为隐显不恒耶。易象有之。小狐汔济。其此之谓乎。
神僧传·卷第六
释丰干师者。本居天台国清寺。剪发齐眉布裘拥质。身量可七尺馀。人或借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乐独舂谷。役同城旦。应副斋炊。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唱道歌。与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欢甚。丰干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召名医莫差。丰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师持净水噀之须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之。闾丘至任。三日后即到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否。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山拾得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嗟叹。乃入厨见二人拜之。二人起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遂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丰干后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发齐眉。布裘拥质。人或问止。对曰。随时二字而已。更无他语。尝乘虎直入松门。众僧惊惧。口唱道歌。众皆宗重。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相类风狂。言则多中。先是国清寺僧厨中。有二苦行。曰寒山子。曰拾得。多于僧厨执爨。爨讫。二人晤语。潜听者多不体解。时闾丘胤。出牧丹丘。将议巾车。苦头疼。医工寡效。干造云。某自天台来。谒使君。丘告之患。干曰。君何虑乎。便索净器。咒水喷之。斯须觉体中颇佳。闾丘异之。乃请干一言。定此行吉凶干曰。到任记谒文殊。闾丘曰。此菩萨何在。曰国清寺厨。执㸑洗器者是。及入山寺。问曰。此寺曾有丰干禅师。曰有。院在何所。寒山拾得复是何人。时僧道翘对曰。丰干旧院。即经藏后。今阒无人。止有虎豹时来此哮吼耳。寒拾二人。见在僧厨执役。闾丘入干房。唯见虎迹纵横。又问。干在此有何行业。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夜则唱歌讽诵不辍。如是再三叹嗟。乃入厨。见二人烧柴木。有围炉之状。闾丘拜之。二人连声咄吒。后执闾丘手亵之。若嘤孺呵呵不已。行曰。丰干饶舌。自此二人相携手出松门。更不复入寺焉。
许辅乾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安州安陆人。许钦寂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钦寂死节,武则天下制褒美,授辅乾左监门卫中候,为海东慰劳使,迎父丧柩,以礼改葬。玄宗初,自云麾将军、检校右羽林将军迁左羽林将军。开元中,官至光禄卿,封申国公。
郑乾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中,官北庭都护。
崔乾祐 朝代: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9 【介绍】: 唐人。玄宗天宝中,为安禄山部将。禄山反,乾祐率军直攻入河南,驻军于陕,相邻各郡皆降之。肃宗至德元载,以羸兵诱哥舒翰出击,旋攻克潼关。安庆绪时,与张通儒留守范阳,累官兵部尚书。史思明篡立后,被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1 【介绍】: 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窣干,玄宗赐名思明。通六蕃语。与安禄山同乡里,长相善,俱为捉生将。后迁大将军。天宝中,以功累授平卢兵马使。禄山叛,使思明略定河北。安庆绪杀禄山称帝,思明复并其众归于唐,诏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朝廷恐其变,使乌承恩密图之,事泄,思明再叛。肃宗乾元二年,僭号称大圣燕王于魏州,遂进兵援庆绪,解邺城之围。寻又杀庆绪等,并其众。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以子史朝义攻陕,兵败,将诛而释之,后为朝义与其下所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1 本名窣干,营州(今辽宁朝阳)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约生于中宗时。玄宗开元间在幽州,为折冲。天宝初,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十一载(752)迁北平太守。安禄山奏为平卢节度都知兵马使。十四载随安禄山叛,率军陷河北诸郡。次年,伪授范阳留后。肃宗至德二载(757)降唐,封归义王、范阳节度使。次年底复叛。乾元二年(759),潜称大圣周王。旋杀安庆绪,改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史思明好作诗,但不知押韵。《全唐诗》存诗一首。另《安禄山事迹》卷下另存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郭英干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七
英干。太原人。广德二年试鸿胪卿渝州刺史。兼渝合两州招召团练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戎州人。以善星纬术,待诏翰林,累官至谏议大夫,迁京兆尹,除兵部侍郎。性贪暴,徇财色,挟左道结中贵以希主恩。代宗甚惑之。德宗在东宫,干与宦者刘忠翼阴谋废立。及即位,下诏除名长流,赐死于蓝田驿。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干。戎州人。待诏翰林。累擢谏议大夫。封寿春公。迁京兆尹。改刑部侍郎。德宗立。坐前与宦者特进刘忠翼阴谋东宫事觉。除名长流。赐死蓝田驿。
何士干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2 【介绍】: 唐庐江人。代宗永泰二年登进士第。大历十二年,上疏谏葬贞懿皇后事,诏褒之,除左补阙。德宗建中三年,为浙西判官。帝奔奉天,节度使韩滉遣其送绞练十万匹赴行在。既至,陆贽表荐其堪重任。贞元四年,自谏议大夫出为鄂岳观察使。在镇十五年,有善政,享大名于时。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六
士干。肃宗时擢书判拔萃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泉州莆田人,字纬乾。林披次子。少负奇志,耻为农,乃与欧阳詹刻意文学。德宗贞元七年以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累官岭南节度副使。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纬乾,郡望济南(今属山东),莆田(今属福建)人。林披子。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莆人登进士第自此始。历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仕终岭南节度副使。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七五引《闽川名士传》、黄滔《黄御史集》卷五《莆山灵岩寺碑》、《宣和书谱》卷一〇等。林藻与其弟蕴及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闽人有“欧阳独步,藻蕴横行”(《莆阳比事》卷一)之语。善行书,“其婉约丰妍处,得智永笔法为多”。《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藻字纬乾。莆田人。贞元七年进士。官岭南节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