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枯腊
(1).指干尸。
《汉书·杨王孙传》:“其尸……裹以币帛,鬲以棺槨,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鬱为枯腊。” 宋
苏轼 《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得泽字》:“弔彼泉下人,野火失枯腊。” 明
刘基 《郁离子·蹶叔三悔》:“形如枯腊,人无识之者。” 章炳麟
《哀山东赋》:“ 管仲 化为枯腊兮, 鲁连 瘞於蒿里。”
(2).谓干瘦。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面无光色,皮肤枯腊,脣焦脉白,腠理萎瘁者,血减之证也。”亦指干瘦的身躯。 清
金农 《不睡枕上口号》之二:“居然枯腊称尪羸,煑药空堂试一匙。”
(3).指笋干。 宋
朱熹 《笋脯》诗:“南山春笋多,万里行枯腊。”
《漢語大詞典》:枯瘦
消瘦;干瘦。 宋
欧阳修 之二:“腰脚枯瘦,行履艰难。” 宋
陆游 《六十吟》:“嗟予忽忽蹈此境,衰髮如蓬面枯瘦。” 清 葆光子
《物妖志·杂类·笤帚》:“僧体枯瘦,气息懨懨然,渐无生气。” 巴金
《将军集·五十多个》:“那时候它充满了活气,就像一个健康的壮年人,后来才染上了疾病,渐渐地枯瘦起来。” 艾芜
《海岛上》:“现在他那按在墙头上的枯瘦指头和两片略略张开的薄嘴唇,还正在微微颤抖。”
《漢語大詞典》:枯臞
(1).干瘦。多形容人体。 宋
朱熹 《秀野以喜无多屋宇》诗之二:“ 长安 二三公,髮白形枯臞。”
(2).喻学养不足。 清
龚自珍 《四先生功令文序》:“其为人也惇博而愈夷,其文从容而清明,使枯臞之士,习之而知体裁,望之而有不敢易视先达之志。”
《漢語大詞典》:束柴
一把柴。常用以形容身体干瘦。 唐
孟郊 《杏殇》诗之八:“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 清
钱谦益 《桂殇》诗之一:“身似束柴怜病叟,拾柴空復羡鶵儿。”
《漢語大詞典》:枯身
干瘦的身体。 清
周亮工 《霜月乞酒歌》:“五经不来鬼欲哭,枯身难就冰铁牀。”
《國語辭典》:乾巴巴 拼音:gān bā bā
1.乾枯瘦瘪的样子。如:「这只小狗乾巴巴的,好可怜!」
2.乾燥。如:「这种乾巴巴的土地,什么也种不活。」
3.形容辞采不够优美,内容不够生动。如:「你的文章看起来乾巴巴的,一点也不吸引人。」
《漢語大詞典》:乾巴巴
1.干硬貌。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 李汉平 《“吓一跳”的故事》:“﹝ 小夏 ﹞猛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2.干瘦貌。 张天翼 《春风》:“那孩子慌慌地站了起来。又黄又瘦,脸上干巴巴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她颤巍巍摇着头,干巴巴的瘪嘴激动得一抽一抽的。”
3.枯燥单调。 茅盾 《少儿文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指1960年前后)的少年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