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枯榆
(1).木名。
《周礼·秋官·壶涿氏》“若欲杀其神,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沉之。”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橭,读为枯。枯榆,木名。”一说即姑榆。
(2).枯老的榆树。 宋
苏辙 《木冰》诗:“枯榆老柳变精妍,细梢如苗麄如椽。” 宋
张耒 《己未早春有感》诗:“雪抽宿麦晴来叶,雨长枯榆烧后枝。”
(3).干枯的榆荚。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二:“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狂风簸枯榆,狼藉九衢内。”
《漢語大詞典》:委谢(委謝)
(1).谓委贽谢罪。
《孙子·行军》:“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梅尧臣 注:“力屈欲休兵,委质以来谢。”
(2).犹萎谢。委,通“ 萎 ”。 明
邵璨 :“垂老,素髮飘萧,朱颜委谢,不復镜中年少。”
(3).引申为糜烂,干枯。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卷六引
《自靖录》:“越两月, 庐陵 人 杜凤 、 林桂芳 启败垣拾遗骸,肤理已委谢,惟胸臆以上不坏。”
《漢語大詞典》:脯腊
(1).干肉。
《周礼·天官·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膴胖之事。” 郑玄 注:“薄析曰脯。棰之而施薑桂曰锻脩。腊,小物全乾也。”
《齐民要术·脯腊》“作五味脯” 缪启愉 校释:“关於脯和腊,混称时都是乾肉,分指则有别……大动物析成条片的叫做‘脯’,小动物全作的叫做‘腊’。”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鶉兔脯腊、金玉珍玩衣著,无非天下之奇。”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尧 舜 至圣,身如脯腊; 桀 紂 无道,肥肤三尺。”
(2).引申为皮肉干枯。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盐滷沾於肌髓,则脯腊为之不烂。”
《漢語大詞典》:枯荻
干枯的荻草。:“涂战船以黄,与枯荻同色,故 陈 人不预觉之。”
《漢語大詞典》:焦燥
(1).干枯,干燥。
《南史·齐东昏侯纪》:“剗取细草,来植阶庭,烈日之中,至使焦燥。”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栗》:“日出晒,令栗肉焦燥。”
(2).同“ 焦躁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出:“几番焦燥,命直不好,埋寃知是几宵。”
《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姑娘也焦燥起来,教庄家往东村寻取儿子,并无踪跡。”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她懊恼着,并且焦燥地眯起眼睛向四外眺望。”
《漢語大詞典》:干都(乾都)
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方言》卷十:“悈鳃、乾都、耇草:老也,皆 南楚 江湘 之间代语也。” 郭璞 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國語辭典》:乾草 拼音:gān cǎo
泛称乾燥的细秆饲料作物。如梯牧草、苜蓿等类乾草。
《漢語大詞典》:乾草
干枯的草,有时特指晒干的谷草。
《法苑珠林》卷十八:“欲秽染著不觉知,犹如猛火然乾草。”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二一章:“这一升半米磨成面,对上树叶、干草熬糊糊喝。”
《漢語大詞典》:枯壑
干枯的沟壑。《西游补》第十五回:“本姓 猪 ,排行八,跟了 唐僧 上西土,半途写得离书恶。忙投妻父庄中去,庄中妻子归枯壑。归枯壑,依旧回头走上西,不期撞着将军阁。”归枯壑,指死。
《漢語大詞典》:甲错(甲錯)
(1).甲壳交错混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禹馀粮》﹝集解﹞引 陶弘景 曰:“今多出 东阳 ,形如鹅鸭卵,外有殻重迭……近年 茅山 凿地大得之,极精好,状如牛黄,重重甲错。”
(2).借指表皮干枯皱缩或粗糙不平。
《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注:“痈生於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陆判》:“ 朱 妻醒,觉颈间微麻,面颊甲错;搓之,得血片。” 何垠 注:“甲错,谓血蹟乾涩,不细不平也。”
《漢語大詞典》:干干(乾乾)
干枯貌。 元 宫天挺 第三折:“面色儿黄乾乾浑消瘦。”
《漢語大詞典》:衰枯
衰老干枯。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及形气衰枯,死徵已见,而尚持筹操钥,勾较米盐,斤斤如不及,不自虞其死。”
《〈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前言》:“
《人间》中被迫逼成颓唐、衰枯的 火吒司 ,是和 鲁迅
《故乡》中的 闰土 同样令读者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