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匪彝(匪彞)  拼音:fěi yí
彝,常道、常理。「匪彝」指违背伦常的行为。《书经。汤诰》:「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
分類:违背常规
《漢語大詞典》:经入(經入)
指常规赋税收入。国语·楚语下:“天子之田九畡,以食兆民,王取经入焉,以食万官。” 韦昭 注:“经,常也。常入,征税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岁进钱物,谓之羡餘,而经入益少。” 宋 王安石 《诫励诸道转运使经画财利宽恤民力》:“诚能御轻重敛散之权,而禁因缘之奸,则何患乎经入之不足?”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国语辞典》:离母(离母)  拼音:lí mǔ
1.离谱而失去常规、没有根据。《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我见他说的话离了母,我恐怕他后来改了口,所以哄他;叫写个禀帖给我,做了凭据,使他改不得口。」
2.赤箭的别名。参见「赤箭」条。
《漢語大詞典》:习常(習常)
(1).经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闻其语,始知狐鬼皆真,幸习常见惯,颇不为骇。”
(2).因顺常道。老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3).沿袭旧章;遵循常规。史记·乐书:“ 孝惠 、 孝文 、 孝景 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周书·苏绰传》:“诸如此辈,悉宜罢黜,无得习常。”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公卿亦安故习常,得諉以为辞,无肯唱众为之者。”
《國語辭典》:出格  拼音:chū gé
1.旧日应制文字及表章;凡遇应该尊称之词,在格子外台写者称为「出格」。
2.格外、破格。唐。张籍 酬秘书王丞见寄诗:「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
3.言谈举止不合乎法度、常规。如:「他做事向来出格,是个很率性的人。」
《漢語大詞典》:正科
(1). 明 清 科举制,按常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会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会试逢丑、未、辰、戌年为正科,区别于临时特设的其它专科和加行的恩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上问户部尚书 潘世恩 :‘今科会试有重赴琼林宴者乎?’ 世恩 对:‘有壬申进士 翁方纲 ,壬申今无正科。’”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此於文武正科处特设专科,以考西学。”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上》:“我朝有繙译生员、举人、进士、翰林异试异榜,与正科诸士同赐出身。”
(2). 清 代府医学官名。 清 梁章钜 称谓录·医学官:“礼部则例,凡直省医学官,府曰正科,州曰典科,县曰训科。”
《漢語大詞典》:非彝
亦作“ 非夷 ”。 不合常规的法度。《书·康诰》:“勿用非谋非彝。” 孔 传:“勿用非善谋、非常法。” 孙星衍 疏:“勿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以蔽是诚心。”逸周书·皇门:“至于厥后嗣,弗见先王之明刑,维时及胥学于非夷。” 孔晁 注:“相学与非常也。”国语·周语中:“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 韦昭 注:“彝,常也。”
分類:常规法度
《漢語大詞典》:执方(執方)
(1).按照常规办事。 隋 王通 中说·周公:“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金史·董师中传:“凡正人多执方而不通,独 师中 正而通。”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师父不可执方,还是诊脉为稳。”
(2). 隋 时纠察朝仪者持方木,谓“执方”。隋书·百官志上:“元会,廷尉三官,与 建康 三官,皆法冠玄衣朝服,以监 东 、 西 、 中华门 。手执方木,长三尺,方一寸,谓之执方。”
《漢語大詞典》:朝常
朝廷的常规。国语·楚语上:“民不败时务,官不易朝常。”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太阿持祸絶怡堂,朝常肃灾消煬灶。”明史·杨涟传:“滥袭恩廕,褻越朝常。”
分類:朝廷常规
《漢語大詞典》:无轨(無軌)
(1).没有车行的轨迹。 汉 蔡邕 《述行赋》:“路阻败而无轨兮,涂泞弱而难遵。”
(2).没有常规或定则。 晋 潘岳 《闲居赋》:“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効当年之用。” 宋 黄庭坚 《东坡居士墨戏赋》:“惟天才逸羣,心法无轨;笔与心机,释冰为水。”
《漢語大詞典》:常故
常规,旧例。《淮南子·氾论训》:“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章炳麟 《程师》:“自 晋 以降,特达之士,虽往往在吏职,然不以其学假借王官,何者,知学校之守,袭蹈常故而已。”
分類:常规旧例
《國語辭典》:科需  拼音:kē xū
分派需索,搜括民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并边之民,死于杀掠;内地之民,死于科需,则四海万姓皆怨矣。」
《漢語大詞典》:成格
(1).常规,成例。 清 周亮工 《盛此公传》:“吾师 静原 相公,能於成格之中,破例待人。” 清 朱琦 《答王子寿比部书》:“蒙 伊 吕 之术,挟 管 葛 之智,而非破成格举一国任之,犹讫不得施也,况下此者乎!”
(2).固定的格式。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教白》:“然於此中索全人,颇不易得。不如仍苦立言者,再费几升心血,创为成格以示人。”
《漢語大詞典》:袭常(襲常)
(1).因顺常道。老子:“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张松如 校读:“ 马叙伦 曰:‘袭习古通。周礼·胥师注曰:“故书袭为习”,是其例证。’此言因顺常道也。”一说为熟习常道。袭,通“ 习 ”。见 河上公 注。一本作“ 习常 ”。
(2).沿袭常规。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后生不务实,即诗到 李 杜 ,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世有辞言袭常,而不善故训,不綦文理,不致隆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