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新生牙  拼音:xīn shēng yá
出生后一个月内长出的牙齿。以下颚门齿最常见。
《国语辞典》:小老儿(小老儿)  拼音:xiǎo lǎo ér
老翁自称之词,常见于戏曲、小说中。《儿女英雄传》第七回:「慌得他连忙跪下道:『姑娘,是我小老儿眼瞎了。』」
《国语辞典》:沙拉油  拼音:shā lā yóu
一种植物性食用油。常见的有大豆沙拉油,可用于生蔬菜的调理,及一般的煎、炒、炸。
《国语辞典》:氢氰酸(氢氰酸)  拼音:qīng qīng suān
一种无机化合物。市面常见者为无色溶液,蒸气含剧毒。能供化学分析,制作药剂、杀虫剂、军用毒气等。
《国语辞典》:铁板路(铁板路)  拼音:tiě bǎn lù
一种以大型铁板铺设路面的马路。常见于马路挖凿工程的临时设施。
《国语辞典》:跳鼓阵(跳鼓阵)  拼音:tiào gǔ zhèn
台湾常见的民俗活动。常见于迎神赛会中。演出时通常以九人一组,中央一人击鼓,两人执旗前导,两人执娘伞,外围有四人敲锣。藉著锣鼓明快的节奏,不断的变化阵式。气氛雄壮、热闹。参见「大鼓阵」条。
《漢語大詞典》:革脉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外急而中空,常见于亡血失精之症。《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寒虚相搏,此名为革”注:“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谓之革。革脉者,以鼓革而得名,外急中空之象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四诊心法要诀上〉》“浮极力革”注:“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晋 王叔和 《脉经·脉形状指下秘决》:“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絃。”
《國語辭典》:肺炎  拼音:fèi yán
病名。肺的炎症,出现发烧、发冷、咳嗽、喀痰、胸疼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常由细菌、病毒等引起。
《國語辭典》:痱子  拼音:fèi zi
常在夏天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而蒸发不畅,导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浅表性炎症反应而发出很痒的小红疹,也称为「痱」。
《漢語大詞典》:缓脉(緩脉)
(1).中医脉象。弛缓松懈之脉。常见于湿邪及脾胃虚弱等症。
(2).中医脉象。和缓均匀之脉。此为平人之脉。
《漢語大詞典》:葫萝卜(葫蘿蔔)
即胡萝卜。一种常见的蔬菜。详“ 胡萝卜 ”。
《國語辭典》:胡萝卜(胡蘿蔔)  拼音:hú luó bo
植物名。伞形科胡萝卜属,二年生草本。茎单生,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末端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复伞形花序,伞辐多枝;花黄色或淡红色,细小、密集。根部长圆锥形,肥大,有紫红、橘红、黄色等多种,可供食用。原产于欧洲。
《漢語大詞典》:疾脉(疾脈)
中医学名词。脉象之一。指脉搏急速。常见于温病热盛、心气虚弱或劳瘵等症。《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下》:“三至为迟,六至为数。四至为缓,七至疾脉。”原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七至谓之疾脉。”
《漢語大詞典》:回文印(迴文印)
文字回旋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种。最常见的,如古代双名印,为使名字相连,避免拆散在左右两侧,从姓开始采用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即逆时针的方向)排列,即在姓下加“印”字,作“姓印某某”。回文应读作“姓某某印”。
《漢語大詞典》:骨肉瘤
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多见于十至二十五岁的青少年,男多于女。好发于四肢长骨的两端。早期表现为间歇性的隐痛,不久便变为持续性的剧痛。
《漢語大詞典》:八宝箱(八寶箱)
备有多种法宝的小箱,也称百宝箱。常见于神怪、武侠小说。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当然不敢说是诗史,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也决不是英雄们的八宝箱,一朝打开,便见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