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相随(相隨)  拼音:xiāng suí
相从、跟随。《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一二》:「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帝曰:『朕不可舍百官而去。』众皆号泣相随。」
《國語辭典》:竹帛  拼音:zhú bó
简册与缣素,古代用以记载文字,引申为史籍典策。《史记。卷一○。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于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三国演义》第七六回:「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國語辭典》:名理  拼音:míng lǐ
1.名家的理论,即辨别是非同异的理论。《晋书。卷七五。列传。范汪》:「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学多通,善谈名理。」
2.有关逻辑或语词概念方面的道理。源自明代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著《名理探》十卷,讲述逻辑原理。名理成为对逻辑的早期翻译名称之一。
《國語辭典》:小白  拼音:xiǎo bái
春秋时齐桓公的名字。参见「齐桓公」条。
《漢語大詞典》:常德
谓始终不变的品德。《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復归於婴儿。”案: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常德”作“恒德”。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宋 叶适 《宋邹乡墓志铭》:“盖性有乐地,身有常德,质合道,器合仁,不教而自至也。”
《漢語大詞典》:撮襟书(撮襟書)
谓 南唐 李后主 不以笔而以卷帛书的大字。宣和书谱·李煜:“﹝ 李煜 ﹞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二:“旧有 德庆堂 ,在法堂前,堂榜乃 南唐 后主 撮襟书,石刻尚存,而堂徙于西偏矣。”
《漢語大詞典》:系帛书(繫帛書)
谓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汉书·苏武传:“﹝ 常惠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繫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繫,一本作“ 係 ”。 唐 杨炯 《送东海孙尉诗序》:“但当晨看旅鴈,君逢繫帛之书;夕望牵牛,余候乘槎之客。”亦省作“ 繫书 ”。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漢語大詞典》:鼓鞄
鼓槌。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五正》:“ 黄帝 于是出其鏘鉞,奋其戎兵,身提鼓鞄,以禺 之尤 ,因而禽之。”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鞄(bào)读为枹(fú浮),鼓槌。”
《漢語大詞典》:蜡丸帛书(蠟丸帛書)
封在蜡丸中的帛书文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成式 再从叔少从军,知左营事,惧及祸,与监军定计,以蜡丸帛书通谋於 袁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 乾德 三年, 昶 遣谍者 孙遇 齎蜡丸帛书,閒道往 太原 结 刘钧 为援,为朝廷所获。”亦省称“ 蜡帛书 ”。 唐 杜牧 《窦列女传》:“ 希烈 暴死,其子不发丧,欲尽诛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计未决,有献含桃者……﹝ 竇桂娘 ﹞因为蜡帛书,曰:‘前日已死,殯在后堂,欲诛大臣,须自为计。’以朱染帛丸,如含桃。 先奇 发丸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