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化巾
清异录桑维翰服蝉翼纱大人帽树表四方名为化巾
《漢語大詞典》:黄葛巾
黄色葛布所制的头巾。南齐书·高逸传·吴苞:“﹝ 吴苞 ﹞冠黄葛巾,竹麈尾,蔬食二十餘年。”
《漢語大詞典》:黄巾力士
道教传说中在上界值勤的神将。 东汉 末年,太平道首领 张角 等发动农民起义,全军皆以黄巾裹头,后来道教徒关于天界的传说中就出现了“黄巾力士”的形象。《水浒传》第五三回:“只见半空里跳下这个黄巾力士,把枷锁开了,喝我闭眼,一似睡梦中,直扶到这里。”红楼梦第一一六回:“见有几个黄巾力士执鞭赶来。”
《高级汉语词典》:黄巾起义  拼音:huáng jīn qǐ yì
东汉末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分类字锦》:花巾丝履(花巾丝履)
清波杂志初寮进曲宴诗序云臣比蒙圣恩召赴禁殿曲宴其日垂拱奏事退俟于睿谟外次花巾丝履进自东序
分类:燕飨
《漢語大詞典》:过桥巾(過橋巾)
古时读书人所戴的软帽。因其帽顶拱起如桥,故称。《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只见 温秀才 到了,头戴过桥巾,身穿緑云袄,脚穿雪履、绒袜,进门作揖。”参阅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
《分类字锦》:桂露滴巾
杨万里 七夕后一夜月中露坐诗 独感今宵上弦月,桂梢分露滴纱巾。
分类:纱罗
《漢語大詞典》:榖皮巾
用榖皮纤维所制的头巾。梁书·处士传·张孝秀:“ 孝秀 性通率,不好浮华,常冠榖皮巾,躡蒲履,手执并櫚皮麈尾。”南史·刘訏传:“ 訏 尝著榖皮巾,披纳衣,每游山泽,輒留连忘返。”按,榖,或误作“穀”。
分類:纤维头巾
《分类字锦》:冠上施巾
辍耕录古者冠制皆硬壳自额上至于顶如今礼冠者然后世乃作小冠廑以束发冠下施帻冠帻之上又总施巾皆效汉元帝所服之制也
分类:
《漢語大詞典》:红巾军(紅巾軍)
亦省称“ 红巾 ”。 1. 南宋 初年北方抗 金 义军。因以红巾为标志而得名。后来 河北 、 淮北 地区也有。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先是 河东 之民,所在出攻城邑,皆用 建炎 年号。又有红巾军,於 泽 潞 间尝劫 宗翰 寨,故 金 捕红巾甚急;然真红巾不可得,多杀平民亡命者。”
(2). 元 末(公元1351年--1366年) 刘福通 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红巾而得名。《全元散曲·醉太平》:“堂堂大 元 ,姦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摘抄》:“﹝ 元 ﹞到末年,数当乱,任非其人,酷刑横歛, 台 温 处 之民,树旗村落,曰:‘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由是谋叛者各起, 黄岩 方谷珍 因而肇乱, 江 淮 红巾徧四方矣。”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元末红军》:“ 张仲举 在都,寄 浙 省参政 周玉坡 云:‘天子临轩授鉞频,东南无地不红巾。’”参阅明史·韩林儿传
《分类字锦》:汉巾魏帢(汉巾魏帢)
晋书舆服志汉末王公名士多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著缣巾魏武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帢合乎简易随时之义
《國語辭典》:浩然巾  拼音:hào rán jīn
一种头巾。形状有如今日的风帽,其后有长披幅,相传唐代孟浩然曾戴用,因而得名。《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只见外面又走进一个人来,头戴浩然巾,身穿酱色䌷直裰。」《镜花缘》第二五回:「谁知他们个个头戴浩然巾,都把脑后遮住,只露一张正面。」
《漢語大詞典》:踣样巾(踣樣巾)
一种高而折下的头巾。新唐书·车服志:“至 中宗 又赐百官 英王 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分類:头巾
《國語辭典》:不带头巾男子汉(不帶頭巾男子漢)  拼音:bù dài tóu jīn nán zǐ hàn
文学作品中指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水浒传》第二四回:「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也作「不戴帽儿的汉子」、「不戴头巾男子汉」、「不裹头巾的婆婆」。
《國語辭典》:不戴头巾男子汉(不戴頭巾男子漢)  拼音:bù dài tóu jīn nán zǐ hàn
文学作品中指具有男子气概的女子。如:「你别小看她,她可是个不戴头巾男子汉。」也作「不带头巾男子汉」。
《國語辭典》:不带头巾男子汉(不帶頭巾男子漢)  拼音:bù dài tóu jīn nán zǐ hàn
文学作品中指具有男子气概的女性。《水浒传》第二四回:「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也作「不戴帽儿的汉子」、「不戴头巾男子汉」、「不裹头巾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