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字类编》:绯巾(绯巾)
元史舆服志左前列建天下太平旗第一牙门旗第二每旗执者一人护者四人皆五色绯巾五色絁生色宝相花袍勒帛云头靴
《骈字类编》:二巾
礼记玉藻浴用二巾上絺下绤注刷去垢也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骈字类编》:赐巾(赐巾)
汉书贾山传陛下即位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
《漢語大詞典》:蒙巾
见“幪巾”。
《漢語大詞典》:平巾
(1).即武官所戴的平巾帻。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帻》:“其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幘;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
(2).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请大轿长随及都知监戴平巾……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伙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然有罗一幅垂於后,长尺餘,俗所谓纱锅片也。”
(3).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顷今上甲申,刑部尚书 潘季训 为民辞朝,头带平巾,亦布袍丝绦,其巾如吏人之制,而无展翅。”
(2).古时内臣戴的一种平顶帽。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凡请大轿长随及都知监戴平巾……平巾,以竹丝作胎,真青罗蒙之,长随内使小伙者戴之。制如官帽而无后山,然有罗一幅垂於后,长尺餘,俗所谓纱锅片也。”
(3).古时官吏被遣归所戴的平顶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仕宦谴归服饰》:“顷今上甲申,刑部尚书 潘季训 为民辞朝,头带平巾,亦布袍丝绦,其巾如吏人之制,而无展翅。”
《漢語大詞典》:平巾帻(平巾幘)
见“ 平上幘 ”。
《骈字类编》:巾口
豫章古今记巾口在建昌县谓水经注巾水又西径竟陵县北西径杨水 之巾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