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利己主义(利己主義)  拼音:lì jǐ zhǔ yì
一般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行为与动机。利己主义在哲学领域中的讨论,大抵可分为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和伦理利己主义(ethical egoism)。心理利己主义主张,人类的种种行为本身,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利益;伦理利己主义则主张,人类的道德生活应优先满足个体的自我利益,以合乎人性与理性原则。
《漢語大詞典》:露己扬才(露己揚才)
见“ 露才扬己 ”。
《國語辭典》:露才扬己(露才揚己)  拼音:lù cái yáng jǐ
炫耀才能,故意表现自己。汉。班固 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宋。陆游 跋陈鲁公所草亲征诏:「公之谦厚不伐,与露才扬己者,相去何啻千万哉!」也作「衒材扬己」、「扬己露才」。
《國語辭典》:露才扬己(露才揚己)  拼音:lù cái yáng jǐ
炫耀才能,故意表现自己。汉。班固 离骚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宋。陆游 跋陈鲁公所草亲征诏:「公之谦厚不伐,与露才扬己者,相去何啻千万哉!」也作「衒材扬己」、「扬己露才」。
大己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自己对于五夏以上之同侣长者,所呼之尊称也。
己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己之一心也。
己心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己心中发明之法门也。止观一上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自己心中修得之法门,即自己心中实感实證之法门也。
己身弥陀唯心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万法唯一心,故生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曰:「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维摩经佛国品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起信论义记下本曰:「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故华严经云: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乐邦文类四载圆辩法师之净土唯心说,并载姑苏禅师之唯心净土文。云楼弥陀经疏钞一曰:「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故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为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之法门,古来圣道门之念佛皆是也。然善导所立之净土门不取之。西方指净土,心外仰佛。是曰指方立相。观经疏定善义曰:「今此观门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如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龙舒净土文一曰:「世有专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万善同归集二曰:「问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托质莲台,寄形安养?而兴取舍之念,岂达无生之门?欣厌情生,何成平等?答: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中略)平等之门无生之旨,虽即仰教生信,其奈力量未充,观浅心浮,境强习重,须生佛国以仗胜缘。」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万法唯一心,故心外无佛,亦无净土,弥陀即己身中之弥陀,净土即我心内之净土。这是一个由诸法唯心万法一如之理性而谈的法门。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天台观经疏也说:「诸佛法身,与己同体,现观佛时,心中现者名心是佛。」
己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己之利益。法华经序品曰:「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文句一上曰:「智断功德,皆名己利。」
己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界对众生界谓我身为己界。
己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自證。即己独證悟也。辅行六之一曰:「自说己證。」文句记五之一曰:「大师自说己證也,禀承南岳證不由他。」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自證,即自己證悟的意思。
化功归己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观行五品位中,第三说法品之位,行者说法教化人,则其功德归己,内心之观解益明云。文句记六上曰:「实病既瘉,权疾亦痊,岂一代化功全任实行。」止观七下曰:「更加说法,转其内解导利前人,以旷济故,化功归己,心更一转,倍胜于前,名第三品。」玄义五上曰:「行者内观转强,外资又著,圆解在怀,誓愿熏动,更加说法如实演布,说法开导前人,得道全因缘,化功归己,十心则三倍转明,是名第三品位。」
他己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他人与自己。出生菩提心经曰:「当知是人解脱他己,立安人天。」海会菩萨所问经曰:「菩萨虽在独住,不利他己阿兰若钩。」
贵己等佛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具高慢之心,以己为贵,有等于佛之思也。约理言之,虽为生佛一如,然迷悟因果悬隔,起与佛同等之见,必至慢举而疏实修焉。
缘己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由缘而生者。由无明之缘而生之行,为缘己生,由行而见之时识,即缘己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