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09,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邵亢(字 兴宗 安简 )
章岷(字 伯镇 )
张讽(字 隐直 )
郑穆(字 闳中 号 四先生 )
谢景温(字 师直 )
章衡(字 子平 )
熊本(字 伯通 )
章楶(字 质夫 庄简、庄敏 )
沈遘(字 文通 )
福州运判
丰稷(字 相之 清敏 )
李从周(字 肩吾、子我 号 蠙州 肓吾 )
钱协(字 穆父 文肃 )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坡老、坡公、坡仙、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其它辞典(续上)
孔延之(字 长源 )邵亢(字 兴宗 安简 )
章岷(字 伯镇 )
张讽(字 隐直 )
郑穆(字 闳中 号 四先生 )
谢景温(字 师直 )
章衡(字 子平 )
熊本(字 伯通 )
章楶(字 质夫 庄简、庄敏 )
沈遘(字 文通 )
福州运判
丰稷(字 相之 清敏 )
李从周(字 肩吾、子我 号 蠙州 肓吾 )
钱协(字 穆父 文肃 )
苏轼(世称 苏东坡、东坡、苏端明、眉山公、坡老、坡公、坡仙、髯苏、老髯苏、玉局翁、雪堂翁、黄州迁客、儋耳翁、玉局仙、老坡、苏密州 别称 苏长公、狂副使、眉山先生苏公、内翰太师文忠公 号 雪堂、雪堂居士、东坡居士 字 子瞻、和仲 文忠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4 【介绍】: 宋临江新淦人,字长源。孔子后裔。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为广南西路相度宽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宁中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卒。平生与周敦颐、曾巩友善。编有《会稽掇英总集》,以精博称。全宋诗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孔子四十七代孙。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清同治《临江府志》卷一二)。授钦州军事推官,历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县,擢知封州,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事见《元丰类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今录诗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长源,临江军新淦县(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孙,文仲、武仲父。庆历二年进士,授钦州军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县。擢知封州,迁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即本路为转运使。知越州,以权管勾三司都理欠凭由司出知润州,未行,熙宁七年,暴疾卒于京师。年六十一。纂《会稽掇英总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见曾巩《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铭》(《元丰类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4—1074 【介绍】: 宋润州丹阳人,字兴宗。少好学,举茂才异等。赵元吴叛,献《兵说》论儒臣统兵之弊。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累迁三司度支判官。英宗访以世事,称为“国器”。神宗立,迁龙图阁直学士,进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遇事敏密,斗讼为之衰止。后拜枢密副使,逾年引疾辞。以资政殿学士知越州,历郑、郓、亳州。卒谥安简。全宋诗
邵亢(一○一四~一○七五),字兴宗,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召试秘阁,授颖州团练推官,历开封府判官、三司度支判官。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为颖王府翊善,加直史馆,擢同修起居注,以知制诰知谏院。神宗熙宁初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拜枢密副使。年馀出知越州,历郑、郓、亳三州。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年六十一。谥安简。有文集一百卷,已佚。事见王圭《华阳集》卷五九《安简邵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七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邵亢(一○一四——一○七四),字兴宗,丹阳(今江苏丹阳)人。两试进士,以赋误用韵弗中,然文皆第一。进《康定兵说》十篇,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入为国子监直讲,历光禄、大理寺丞,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判登闻鼓院,权开封府推官、判官。英宗时同判司农寺、判尚书礼部,授知制诰、知谏院。神宗时,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拜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以资政殿学士出知越州,徙郑州、郓州、亳州。熙宁七年卒,年六十一,谥安简。有文集一百卷。见王圭《安简邵公墓志铭》(《华阳集》卷五九),《宋史》卷三一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徙居镇江,字伯镇。仁宗天圣五年进士。历两浙转运使、苏州知州等职,皆有政绩。官终光禄卿。性刚介,工诗,范仲淹尝称其诗真可压倒“元白”。全宋诗
章岷,字伯镇,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镇江(今属江苏)。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二八)。官平江军推官(《吴郡志》卷一二)。庆历四年(一○四四)为江州通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越州,四年移知福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今录诗六首。全宋文·卷四七八
章岷(一作珉),字伯镇,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徙镇江(今江苏镇江)。天圣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吴郡从事。庆历中为太常丞,以王尧臣等荐,充集贤校理。降通判江州。累迁兵部郎中、太常少卿、直秘阁。英宗、神宗朝,历知越、福、苏等州,为两浙转运使。见《吴郡志》卷一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三、《范文正公奏议》下、《韩南阳集》卷七《章岷可太常少卿制》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张讽(一○一五——一○七六),字隐直,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宝元中,西方用兵,以布衣上疏论朝政,又陈《便要》数万言。补太庙斋郎,历洛阳主簿、御史台主簿、青州判官、怀宁令,通判湖州。神宗即位,迁尚书虞部员外郎、权领户部判官事。在三司凡七年,乃以司勋员外郎出知越州,徙明州,移成都路提点刑狱。熙宁九年卒,年六十二。有文集十卷。见沈辽《张司勋墓志铭》(《云巢编》卷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8—1092 【介绍】: 宋福州侯官人,字闳中。性淳谨好学,门人千数。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四先生。仁宗皇祐五年进士。为寿安主簿。神宗熙宁中,召为岐王侍讲。元丰中,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除宝文阁待制。请老归,太学生数千人请留,至空学相送。全宋诗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为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改集贤校理,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为岐王府侍讲。元丰三年(一○八○),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国子祭酒。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贤院。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郑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闳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醇谨好学,与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闽中号「四先生」,弟子以千数。皇祐四年登进士第。居馆阁三十年。元丰三年知越州。元祐元年除国子祭酒,五年擢宝文阁待制。七年卒,年七十五。见范祖禹《宝文阁待制郑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富阳人,字师直。谢绛子。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京西、淮南转运使,以与王安石善,骤擢为侍御史,诬劾苏轼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时章惇开五溪,景温协力拓筑,以功进拜礼部侍郎。哲宗元祐中,历知永兴军、河阳。卒年七十七。全宋诗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小名锦衣奴(刘攽《中山诗话》),富阳(今属浙江)人,绛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咸淳临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神宗熙宁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杂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历知邓、襄、潭州。元丰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书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宝文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同上书卷三六九),寻罢知蔡州。三年,权刑部尚书。又出知郓州、真定府、扬州、寿州、邓州(同上书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绍圣四年徙知河阳,请致仕,未受命卒(同上书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谢景温(一○二一——一○九七),字师直,富阳(今浙江富阳)人,绛次子。皇祐元年进士,通判汝、莫二州,江东转运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涟水军。神宗初徙真州,提点江西刑狱,历京西、淮南转运使。王安石骤擢之为侍御史知杂事,诬劾苏轼。出知邓州,进陕西都转运使,改知邓、襄、澶三州。加直龙图阁,判将作监。出知潭、洪、应天府、瀛州。元祐初进宝文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坐事罢知蔡州;三年初权刑部尚书,改知郓州,再历永兴军,徙知河阳。绍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099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章惇族侄。仁宗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召试除校书郎,迁太常寺丞,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知审官西院。使辽,燕射连发破的,辽人以为文武兼备,待以殊礼。编纂历代帝系,名为《编年通载》,神宗览而称善。判吏部流内铨,寻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成德军。元丰四年,坐事落职,提举洞霄宫。哲宗元祐中历知秀、襄等州府,终知颍州。全宋诗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浦城(今属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通判湖州。六年,直集贤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五)。历知汝州、颍州。神宗熙宁初,还判太常寺,出知郑州。复判太常、直舍人院,以宝文阁待制知澶州。徙知成德军。元丰四年(一○八一)坐事免(同上书卷三一六)。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始,历知秀、襄、河阳、曹、苏、扬、庐、宣等州府。元符二年,卒于知颍州任(同上书卷五一四),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进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出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判太常寺,历知审官西院,判吏部流内铨,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成德军。哲宗时,历秀、苏、扬、庐、宣、颍等州。元符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五。尝纂历代帝系为《编年通载》十五卷(今存四卷)。《宋史》卷三四七有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 【介绍】: 宋饶州鄱阳人,字伯通。仁宗庆历间进士。为抚州军事判官,知建德县。神宗熙宁六年,为梓夔路察访使,击降泸州蛮。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少数部族。进知制诰,分司西京,历知滁、广、桂州。入为吏部侍郎,终知洪州。有文集、奏议。全宋诗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徙鄱阳(今江西鄱阳)。既冠,举进士,为抚州军事判官。英宗治平间,知池州建德县,改遂州录事参军。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知滁州,历广州、桂州、洪州、杭州、江宁府。哲宗元祐六年,复知杭州,未行召还,行次真州卒,年六十六。事见宋彭汝砺《熊公墓志铭》(一九七八年出土于鄱阳县,参《文史》一九八三年第一七辑),《宋史》卷三三四有传。全宋文·卷一○四七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庆历中进士及第,为抚州军事判官,稍迁秘书丞、知建德县。熙宁初,上书称旨,除提举淮南常平、检正中书礼房事。七年,以边功擢刑部员外郎、集贤殿修撰、同判司农寺。河、湟初复,为秦凤路都转运使。八年,神宗称其文,遂知制诰。元丰元年,落知制诰,为屯田员外郎。三年,提举太平宫。四年,知滁州,改广州。五年,召为工部侍郎,以边事,道除龙图阁待制、知桂州,遂为广南西路经略使。七年,入为吏部侍郎。八年,力请外,知洪州。元祐初,徙杭州、江宁府。六年五月,再知洪州。九月召还,卒于道,年六十六。著有文集三十七卷、奏议二十卷。《宋史》卷三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2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质夫。章频孙。以荫补孟州司户参军。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历知县、提仓、提刑、转运使。哲宗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败夏人于环州城下。绍圣四年知渭州,帅四路兵出胡芦河川,建平夏等二城,环庆、鄜延、河东、熙河诸路相继拓境筑城,以迫西夏。元符元年袭溃围攻平夏之夏军,俘其悍将。宋夏议和,擢枢密直学士。徽宗初同知枢密院事,后授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卒谥庄简,改庄敏。全宋诗
章楶(一○二七~一一○二),字质夫,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以荫为孟州司户参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进士(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五),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权成都府路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六)。历知越州(同上书卷三九九)、庆州、广州、渭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罢为中太一宫使,卒(《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八之三,礼四一之二○),年七十六(《全宋词》册一)。谥庄简。《宋史》卷三二八有传。今录诗十首。全宋文·卷一五六五
章楶(一〇二七——一一〇二),字质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以荫入官,为孟州司户参军。治平二年试礼部第一,擢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元祐初知庆州。继知同州、应天府、广州,徙江淮发运使。哲宗访以边事,对合旨,命知渭州。在泾原四年,凡创州一、城砦九,立边功为西方最。徽宗立,徙知河南,拜同知枢密院事。崇宁元年以疾乞罢,卒,年七十六。赠右银青光禄大夫,谥庄简,改谥庄敏。有《杏花村集》,今佚。《宋史》卷三二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1067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文通。仁宗皇祐元年进士。历江宁府通判、知制诰、知杭州。明于吏治,令行禁止。召知开封府,迁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母亡既葬,庐墓下,服丧未竟而卒。有《西溪集》。全宋诗
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初以祖荫补郊社斋郎。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除大理评事,通判江宁府,召为集贤校理,权三司度支判官。擢修起居注,改右正言,知制诰。出知越州、杭州。英宗即位,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因母丧离职,服未竟而卒,年四十。遘与从叔括、弟辽,合称沈氏三先生。有《西溪文集》十卷。事见《临川文集》卷九三《内翰沈氏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沈遘诗,以明覆宋本《沈氏三先生集·西溪文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本)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参校清康熙戊戌吴允嘉校刻、光绪丙申浙江书局重刊本(简称浙局本)。另从《纬略》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六一九
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荫为郊社斋郎,皇祐元年进士第二。通判江宁府,除太常丞,集贤校理,判登闻鼓院,吏部南曹,权三司度支判官。召修起居注,遂知制诰。历知杭州、越州、开封府,所至有惠政。迁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判流内铨。丁母忧,庐墓下,服未竟而卒,年四十。有《本治论》十篇、《西溪文集》十卷(存)。《宋史》卷三三一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明州鄞县人,字相之。仁宗嘉祐四年进士。为谷城令,以廉明称。历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职。徽宗立,除御史中丞,奏劾蔡京,又乞辨宣仁后诬谤之祸。转工部尚书兼侍读,改礼部。尽言守正,积忤贵近,出知越州。蔡京得政,贬道州别驾,台州安置。除名,徙建州。卒。全宋诗
丰稷(一○三三~一一○八),字相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借著作佐郎为奉使高丽书状官。三年,知开封府封丘县,擢利州路提点刑狱。哲宗即位,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元祐六年(一○九一)累官权刑部侍郎。绍圣间,历京东西路、真定路、京西北路安抚使,历知颍、广等六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杭州(《乾道临安志》卷三)。徽宗即位,历御史中丞、工部尚书兼侍读、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苏州。崇宁元年(一一○二),改越州,入元祐党籍,贬道州别驾,台州安置,除名徙建州,移婺州居住。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官。大观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七十五。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追复枢密直学士,赐谥清敏。遗著散佚,近人张寿镛辑有《丰清敏公诗文辑存》一卷。事见《丰清敏公遗书》附《丰清敏公遗事》、《宋礼部尚书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丰公墓志》,《宝庆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二一有传。今录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一七六四
丰稷(一○三三——一一○七),字相之,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祐四年进士及第,为谷城令。元丰三年召对,为监察御史里行。五年,擢监察御史。六月,徙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元祐二年,迁工部员外郎。九月,入为殿中侍御史、除右司谏。三年,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六年,除太常少卿、国子祭酒。七年,为刑部侍郎。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拜吏部侍郎,知应天府。绍圣四年,加龙图阁待制,知河南府。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建中靖国元年改礼部。数言事忤贵近,以枢密直学士守越。崇宁元年,贬海州团练副使、道州别驾,寻除名徙建州,稍复朝请郎。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著有《浑仪浮漏景表铭词》四卷、《丰清敏公诗文辑存》一卷(存)、《丰清敏公奏疏辑存》一卷(存)。《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4—1097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穆父。钱彦远子。以荫知尉氏县。神宗召对称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奉使吊高丽,凡馈饩非旧例所有者皆不纳。归拜中书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为宗室、贵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复知开封府,临事益精。哲宗莅政,补翰林学士,为章惇诽诋,罢知池州。藏书甚富,工行草书。全宋诗
钱协(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行四(《东坡诗集注》卷二《和钱四寄其弟和》题注),吴越王后裔,惟演从孙。以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二),监陈州粮料院。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尉氏县,擢流内铨主簿,除三司盐铁判官。历京西、河北、京东提刑。元丰三年(一○八○),除陕西都转运使。六年,奉使高丽,还,拜中书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给事中,除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三年,知越州。四年,徙瀛州。七年,权户部尚书。八年,加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开封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绍圣元年(一○九四),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罢知池州。四年卒,年六十四。后入元祐党籍。事见《梁溪集》卷一六七《钱公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东都事略》卷四八有传。今录诗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钱协(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彦远子。熙宁三年,中秘阁选,廷对已入等,以王安石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三年,知越州;五年,徙瀛州;七年,徙青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进尚书,加龙图阁直学士,复知开封。罢知池州。绍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谥文肃。协藏书甚富,工行草书,文章得西汉体。《宋史》卷三一七《钱惟演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6—1101 【介绍】: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洵子。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再中制科。为凤翔府签书判官,召试得直史馆,摄开封府推官。神宗熙宁中上书论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中,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轼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轼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为翰林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定州,后贬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徽宗立,元符三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寻病逝常州。谥文忠。所作诗文清新畅达,作词豪放,开拓内容,突破绮靡词风,工书善画。有《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历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谥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词学图录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洵长子。有《东坡七集》、《东坡词》。黄鹤楼志·人物篇
苏轼(1036~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官杭州、湖州等地。因“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复起后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忠。为北宋后期文坛领袖,词开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唐宋四大家;亦工书画,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全集》等。曾作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填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对与黄鹤楼的有关的传说故事做了诗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黄鹄山泉侧原有苏东坡谪居石刻遗像。全宋文·卷一八四九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次子。嘉祐二年登进士乙科,受欧阳修赏识。任凤翔府判官,入直史馆。熙宁间王安石变法,轼因政见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后,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元祐初返京,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旋拜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其间曾被召还朝任礼部尚书等职。为元祐党争所累,绍圣初谪于惠州,再徙儋州。徽宗立,遇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传》、《书传》及《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事迹见《栾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铭》及《宋史》卷三三八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