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灵关(靈關)
(1).山名。在今 四川 宝兴 南。《文选·左思〈蜀都赋〉》:“廓 灵关 而为门,包 玉垒 而为宇。” 刘逵 注:“ 灵关 ,山名,在 成都 西南 汉寿 界。”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 称帝……乃以 褒斜 为前门, 熊耳 、 灵关 为后户。” 南朝 齐 谢朓 《谢隋王赐紫梨启》:“味出 灵关 之阴,旨玠 玉津 之澨。”
(2).指险要的关隘。 南朝 梁 吴均 《边城将》诗之二:“僕本边城将,驰射灵关下。” 唐 王勃 《三国论》:“乃知德之不修,栈道灵关不足恃也。” 明 刘基 《龙虎台赋》:“杰彼神臺,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
(3).道教语。指仙界的关门。 唐 吴筠 《高士咏·河上公》:“灵关畅玄旨,万乘趋道风。”《云笈七籤》卷九:“登七宝於 玄圃 ,攀飞梯於灵关。”
(4).道教语。指人体内部器官的重要部位。《黄庭内景经·仙人》:“火兵符图备灵关。” 梁丘子 注:“诸图可以守备灵关,即三关四关等身中具有之。”《云笈七籤》卷五一:“迴降我形,安镇灵关,拘魂御魄,万神自欢。”
(2).指险要的关隘。 南朝 梁 吴均 《边城将》诗之二:“僕本边城将,驰射灵关下。” 唐 王勃 《三国论》:“乃知德之不修,栈道灵关不足恃也。” 明 刘基 《龙虎台赋》:“杰彼神臺,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
(3).道教语。指仙界的关门。 唐 吴筠 《高士咏·河上公》:“灵关畅玄旨,万乘趋道风。”《云笈七籤》卷九:“登七宝於 玄圃 ,攀飞梯於灵关。”
(4).道教语。指人体内部器官的重要部位。《黄庭内景经·仙人》:“火兵符图备灵关。” 梁丘子 注:“诸图可以守备灵关,即三关四关等身中具有之。”《云笈七籤》卷五一:“迴降我形,安镇灵关,拘魂御魄,万神自欢。”
《漢語大詞典》:浮石
(1).山名。在 东海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观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东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漢語大詞典》:疏属(疏屬)
亦作“疎属”。 远接。 晋 孙绰 《望海赋》:“洲渚迢递以疏属,岛屿绵邈以牢逻。”
《漢語大詞典》:赭山
(1).谓伐尽山上的树木。 唐 柳宗元 《吏商》:“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
(2).指伐尽树木后光秃的山岭。 唐 刘禹锡 《君山怀古》诗:“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3).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浙江 萧山 东北。古与 龛山 隔 钱塘江 对峙,东接 鳖子门 ,为江海门户,后江流北移,此山遂与 龛山 同处江南。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版荡凄凉》:“﹝ 浙西 安抚使 康允之 ﹞遂弃城遁,保 赭山 。”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闻道復西来,潜身入 吴 市。崎嶇 赭山 渡,迫阨 三江 垒。”
(4).山名。因土石呈赭色,故称。在 安徽省 芜湖市 北郊。上有 宋英宗 治平 二年建造的塔和相传为 宋 黄庭坚 读书处的 滴翠轩 等名胜古迹,今已辟为公园。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余过 芜湖 ,主人 漱泉 邀游其处,屋不甚多,而窗对 赭山 ,门临湖水。”《芜湖县志·地理志·山》引《江南地理志》:“﹝ 赭山 ﹞右控 大江 ,舳艫云连,俯瞰城郭,歷歷如绘。每当雨后,嵐光縹渺,八景中称‘赭塔晴嵐’者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