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伸屈
(1).伸直与屈曲。比喻进和退,得意和失意。 宋 王安石 《圣贤何常施》诗:“圣贤何常施,所遇有伸屈。” 宋 苏轼 《次韵董夷仲茶磨》:“亦其遭遇有伸屈,岁久讲求知处所。”
(2).伸冤,鸣不平。 明 李贽 《答耿司寇》:“安在其为挫抑 柳老 ,而必欲为 柳老 伸屈,为 柳老 遮护至此乎?”
《國語辭典》:蜿蟺  拼音:wǎn shàn
1.蚯蚓的别名。参见「蚯蚓」条。
2.盘屈的样子。《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虬龙腾骧以蜿蟺,颔若动而躨跜。」唐。韩愈〈送廖道士序〉:「必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漢語大詞典》:联拳(聯拳)
屈曲貌。 唐 杜甫 《雕赋》:“联拳拾穗,长大如人。” 唐 杜甫 《漫成一绝》:“沙头宿鷺联拳静,船尾跳鱼泼剌鸣。” 宋 李纲 《六月十八日同陈兴宗等晚游泛碧斋》诗:“乱萤行熠熠,宿鷺立联拳。”
《漢語大詞典》:曲录
见“ 曲録 ”。
《漢語大詞典》:却曲(卻曲)
亦作“却曲”。 屈曲;曲折。《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周咏 《秋怀》诗:“行行却曲还悽惻,端恐迷阳夹道遮。” 陈樗 《岁晚倦游言归故园别春航》诗之一:“却曲迷阳路,纵横乱石蹲。”
分類:屈曲曲折
《漢語大詞典》:郁屈
迂回曲折。 宋 苏轼 《至下马碛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诗:“西观 五丈原 ,欝屈如长蛇。”一本作“ 鬱屈 ”。
分類:迂回曲折
《漢語大詞典》:曲拳
(1).谓鞠躬行礼。庄子·人间世:“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 成玄英 疏:“擎手跽足,磬折曲躬,俯仰拜伏者,人臣之礼也。”
(2).拳曲,屈曲。 清 唐孙华 《刘韦斋学博于讲舍前补植双桧乞余作诗纪之》:“半仆犹撑拒,餘生尚曲拳。”
《漢語大詞典》:蟠拿
亦作“ 蟠挐 ”。 屈曲作攫拿状。亦比喻曲附牵连。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莫不穷捕考讯,枝叶蟠拏,大或流血,小御魑魅。” 宋 文同 《秦王卷衣》:“铜螭逐银猊,压屋矜蟠拏。” 明 高启 《游天平山记》:“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拏撑拄,不可名状。”
分類:屈曲牵连
《漢語大詞典》:委委
下垂貌。 明 袁宏道 《月下坐小阁》诗:“雏女笑咿哑,疎帘委委斜。” 明 何景明 《明威将军指挥佥事余君墓志铭》:“佩玉絫絫,垂带委委。”
(1).屈曲貌。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碍佷岛坻,淹淹委委。” 清 傅山 《杂咏》之一:“委委河上梁,去水一尺强。”
(2).庄敬貌。 明 何景明 《九咏》:“被灵服兮委委,华英英兮容裔。”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夫人之致祭,其礼委委容容,其物芬芬烝烝。”
(3).指小心、害怕的样子。《西游记》第八三回:“慌得 天王 手软,太子无言,众家将委委而退。”
《國語辭典》:蟠曲  拼音:pán qū
回旋曲折、盘旋屈曲。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九。陶渊明九月九日》:「渊明古体蟠曲,入八句中,浑然天成。」
《國語辭典》:蜷局  拼音:quán jú
弯曲、捲曲。《楚辞。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也作「蜷跼」。
《國語辭典》:蜷跼(踡跼)  拼音:quán jú
捲曲不能舒展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悯上》:「蜷跼兮寒局数,独处兮志不申。」《西游记》第四一回:「你看他蜷跼四肢伸不得,浑身上下冷如冰。」也作「蜷局」。
《國語辭典》:拳挛(拳攣)  拼音:quán luán
1.屈曲不得伸展。元。秦𥳑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挣著我这饿肚皮,拳挛著我这冻躯壳。」或读为ㄑㄩㄢˊ ㄌㄨㄢˊ quán luán。
2.心中郁结烦闷。唐。柳宗元〈闵生赋〉:「弭日夜之拳挛,虑吾生之莫保兮。」宋。石介〈乙亥冬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诗:「三人堂堂负英气,胸中拳挛蟠蛟螭。」或读为ㄑㄩㄢˊ ㄌㄨㄢˊ quán luán。
《國語辭典》:卷发(卷髮)  拼音:quán fǎ
1.卷曲的头发。《诗经。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2.使头发卷曲。《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林邑传》:「上加真珠金锁,以为璎珞,卷发而戴花。」
《漢語大詞典》:夭娇(夭嬌)
屈曲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自西域买来梅花一枝,虬干夭娇,殆可以插瓶。”参见“ 夭矫 ”。
《國語辭典》:夭矫(夭矯)  拼音:yāo jiǎo
1.飞腾的样子。《文选。郭璞。江赋》:「抚淩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也作「夭挢」、「夭蟜」。
2.屈曲的样子。《淮南子。脩务》:「木熙者,举梧槚,据句枉,猿自纵,好茂叶,龙夭矫。」也作「夭挢」、「夭蟜」。
《漢語大詞典》:诎伸(詘伸)
(1).屈曲和伸直。泛指举止、举动。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詘伸,容貌得庄焉。”《淮南子·兵略训》:“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詘伸不获五度。”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近缘久病,艰於动作,詘伸俯仰,皆不自由。”
(2).指随时代与情势的变化而或进或退,或动或止。《淮南子·人间训》:“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汉书·匈奴传赞:“自 汉 兴以至于今,旷世歷年,多於 春秋 ,其与 匈奴 ,有脩文而和亲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詘伸异变,强弱相反,是故其详可得而言也。” 宋 叶适 《朝奉郎致仕俞公墓志铭》:“公意承其考,变通詘伸以待天命,卒大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