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一面施罗
 
一面施鸟罗
 
一面置罗
 
一面开网
 
去三面罗
 
商王解网
  
恢恢网
 
汤祝飞尽
  
汤罟
  
网罗三面解
 
网袪三面
   
解罟师网
 
开三面
 
开三面网
 
开汤网
 
开汤罟
 
相关人物


《吕氏春秋·纪部》卷十〈孟冬纪·异用〉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假借为罹)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史记》卷三〈殷本纪〉~95~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简释

祝网:称颂仁政。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例句

网已袪三面,歌因守四方。 常衮 奉和圣制麟德殿燕百僚应制

罗网开三面,闾阎问百年。 张嘉贞 奉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李世民 冬狩

祝鸟既开罗,调人更张瑟。 李峤 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

今日开汤网,冥飞亦未迟。 李群玉 湘阴县送迁客北归

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李隆基 校猎义成喜逢大雪率题九韵以示群官

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 杜牧 李甘诗

垂旒资穆穆,祝网但恢恢。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 柳宗元 寄韦珩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王维 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天子欲开三面网,莫将弓箭射官军。 窦巩 唐州东途作

莺啭商郊百草新,殷汤遗迹在荒榛。谁知继桀为天子,便是当初祝网人。 胡曾 咏史商郊

舜韶同舞日,汤祝尽飞时。 苏颋 扈从凤泉和崔黄门喜恩旨解严罢围之作

飞云旋碧海,解网宥青丘。 许敬宗 奉和宴中山应制

殷汤闵禽兽,解网祝蛛蝥。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尧聪能下听,汤网本来疏。 马戴 新春闻赦(龙阳作)

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骆宾王 畴昔篇

典故
刻官烛
  
刻烛成篇
 
刻烛赋
 
刻烛赋诗
 
吟烛懮尽
 
挥毫记烛
 
诗成刻烛


《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列传〉~463~
虞羲字士光,会稽馀姚人,盛有才藻,卒于晋安王侍郎。丘国宾,吴兴人,以才志不遇,著书以讥扬雄。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刘孝孙,彭城人,博学通敏,而仕多不遂,常叹曰:「古人或开一说而致卿相,立谈间而降白璧,书籍妄耳。」徐夤,高平人,有学行。父荣祖位秘书监,尝有罪系狱,旦日原之,而发皓白。齐武问其故,曰:「臣思愆于内,而发变于外。」当时称之。

简释

刻烛成篇:喻诗才敏捷。清吴伟业《题西泠闺咏》之二:“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


例句

卖珠补屋花应满,刻烛成篇锦不如。 吴伟业 题西泠闺咏之二

典故  
劫未成灰
 
劫沙
  
劫火烧
  
劫灰池
 
劫石成灰
 
寒灰劫尽
 
昆明事
 
昆明出劫
 
昆明劫
   
昆池劫墨
 
昆池劫灰
 
昆池灰
  
池辨烧灰
  
灰劫昆明
 
胡僧识
 
辨沈灰
 
黑土成灰

相关人物
刘彻(汉武帝)


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
「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搜神记》卷十三~98~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曰:「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馀也。」乃知朔言有旨。

简释

劫灰:喻灾难后的遗迹。唐韩偓《寄禅师》:“劫灰聚散铁辎墨,日御奔驰茧栗红。”


例句

下辇登三袭,褰旒望九垓。林披馆陶榜,水浸昆明灰。 刘宪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劫灰难问理,岛树偶知名。 朱庆馀 省试晦日与同志昆明池泛舟

劫尽灰犹识,年移石故留。 李乂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留欢若可尽,劫石乃成灰。 李白 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李端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李贺 秦王饮酒

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李频 书怀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 李频 题栖云寺立上人院

凤纪编生日,龙池堑劫灰。 杜甫 千秋节有感二首之一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杜甫 海棕行

世尘徒委积,劫火定焚烧。 卢纶 题念济寺晕上人院

旧苑经寒露,残池问劫灰。 郑愔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韩偓 寄禅师

典故
一口吸老庞
 
一口吸西江
 
口吸西江
 
尽吸西江
 
西江吸尽

相关人物
庞蕴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263~2~
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典故
尽信书

相关人物
孟子


《孟子》卷十四《尽心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例句

拙谋却为多循理,所短深惭尽信书。 韩偓 闲居

典故
念老马
 
老尽力

相关人物
田子方(魏文侯)


汉·韩婴《韩诗外传》
昔者田子方出,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于御者曰:「此何马也?」御者曰:「故公家畜也,罢而不为用,故出放之也。」田子方曰:「少尽其力,而老弃其身,仁者不为也。」束帛而赎之。穷士闻之,知所归心矣。

例句

主人念老马,廨署容秋萤。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杜甫 病马

典故
一笑端须问花借
  
巡檐一笑
 
巡檐共笑
 
巡檐索笑
 
巡索
 
梅奴索笑
 
梅花索巡檐笑
 
疏枝冷蕊
 
索檐花笑
 
索尽梅花笑
 
索笑梅花
 
索笑画檐


《全唐诗》卷二百三十一〈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马度秦关雪正深【马度秦山雪正深】【马瘦秦关雪正深】【马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剩欲提携如意舞【欢剧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巡檐索近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冷落疏枝半不禁】。」
典故
立尽门前雪
 
门外立雪
 
雪立

相关人物
杨时
 
游酢


《诸老先生道学统宗》卷三〈伊川先生侍讲程正公颐〉
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如此。
《宋史》卷四百二十八〈道学列传二·程氏门人·杨时〉~2738~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闻理一分殊之说,始豁然无疑。
典故
事逐孤鸿尽去
 
流水今何在


《全唐诗》卷五百二十〈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典故
待乌
 
待鸟头白
 
淋乌白头
 
瀚海乌头
 
乌改白头
  
乌白头
  
乌盼头白
 
乌头暗雪
 
乌头有白十
 
乌头未变
   
生马角
 
毕逋头白
 
白尽乌头
 
角马
 
头白
  
头白岂无缘
 
马未角
  
马角望燕丹
  
马头无角
 
马头觅角

相关人物
燕太子丹


《论衡校释》卷五〈感虚第十九〉
传书言:「燕太子丹朝于秦,不得去,从秦王求归。秦王执留之,与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乃得归。』当此之时,天地祐之,日为再中,天雨粟,乌白头,马生角,厨门木象生肉足。秦王以为圣,乃归之。」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燕丹子〉曰:「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即白,马亦生角。」《风俗通》及《论衡校释》皆有此说,仍云「厩门木乌生肉足」。

简释

乌头白:喻处境困难,或喻不可能之事。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乌头因感白,鱼尾为劳赪。”


例句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李商隐 人欲

青云马生角,黄州使持节。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只如西旅样,头白岂无缘。 杜牧

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 白居易 自题

典故
梦尽失欢

相关人物
宋玉
 
楚襄王


《昭明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
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梦若何?」王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彷佛,作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

典故
木尽天年

相关人物
庄子

参考典故
木雁


《庄子集释》卷七上〈外篇·山中木〉~668~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例句

虫全性命缘无毒,木尽天年为不才。 白居易 闲卧有所思二首

典故 
形容变尽
  
斩空衣
  
漆身吞炭
 
炭欲吞
 
豫让击衣
  
豫让声消

相关人物
豫让
 
赵襄子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捍,曰:「欲为知伯报雠!」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雠,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例句

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李白 东海有勇妇

漆身恩未报,貂裘弊岂嫌。 雍裕之 四色

典故
一饮杯三百
 
千金轻散尽
 
同销万古愁
 
自古圣贤皆寂寞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钟鼎玉帛岂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典故
且尽生前有限杯
 
无穷身外事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七〈绝句漫兴九首〉
〈绝句漫兴九首〉其四:「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莫思身外无穷事【莫辞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漢語大詞典》:夏网(夏網)
谓 夏桀 所布的罗网。语本吕氏春秋·异用:“ 汤 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非 桀 其孰为此也?’”后以“夏网”比喻密布的法网。 清 顾炎武 《赠路光禄太平》诗:“弥天成 夏 网,画地类 秦 坑。狱卒逢 田甲 ,刑官属 宁成 。”
《國語辭典》:汤网(湯網)  拼音:tāng wǎng
比喻以宽大仁厚的态度对待罪人。参见「网开三面」条。唐。宣宗〈平党项德音〉:「大开汤网,已施去杀之仁。」
分類:宽大
《國語辭典》:祝网(祝網)  拼音:zhù wǎng
商汤网开三面,恩泽及于禽兽的故事。参见「网开三面」条。
《漢語大詞典》:祝禽
史记·殷本纪:“ 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 汤 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祝禽”喻帝王仁惠。梁书·王僧孺传:“幸圣主留善贷之德,紆好生之施,解网祝禽,下车泣罪。” 唐 骆宾王 《又破设蒙俭露布》:“祝禽踈网,徒闕三面之恩;毒虺挻祅,逾肆九头之暴。”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嵒》:“ 宋 人之志在於尽割其众,而异於解网祝禽者矣。”
分類:帝王仁惠
《國語辭典》:网开三面(網開三面)  拼音:wǎng kāi sān miàn
商汤将捕鸟者所立的四面网放开三面,只留一面的故事。典出《史记。卷三。殷本纪》。后比喻宽大仁厚,对犯错的人从宽处置。唐。刘禹锡〈连州贺赦表〉:「网开三面,危疑者许以自新;耳达四聪,瑕累者期于录用。」《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再说当年,如邓芝龙、郭婆等,带这班大盗闹得那样翻江倒海,尚且网开三面,招抚他来,饶他一死。」也作「网开一面」。
《國語辭典》:解网(解網)  拼音:jiě wǎng
古代田猎围捕野兽时,收去三面网,只留下一面,不忍赶尽杀绝。比喻宽厚有仁德。《南史。卷二六。袁湛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乐府诗集。卷二○。鼓吹曲辞五。南朝梁。沈约。汉东流》:「至仁解网,穷鸟入怀。」
《國語辭典》:开罗(開羅)  拼音:kāi luó
Cairo
城市名。埃及的首都。位在国境北部,居尼罗河三角洲的起点,当欧、亚、非航线的要冲,战略地位日益重要。附近有金字塔等古迹,为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洲第一大城。
《漢語大詞典》:刻烛(刻燭)
(1).南史·王僧孺传:“ 竟陵王 子良 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 文琰 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后因以喻诗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诗教刻烛赋,酒任连盘酌。” 宋 秦观 《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诗:“愧无刻烛敏,续此金玉音。” 明 李东阳 《原博席上用击鼓催花令戏成一首》:“未夸刻烛多才思,一遍须教八韵成。” 谢觉哉 《赠沉衡老》诗:“驾游尚可腾空去,联句犹能刻烛工。”
(2).古人刻度数于烛,烧以计时。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应令》:“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
《漢語大詞典》:劫尘(劫塵)
亦作“刧尘”。亦作“刼尘”。
(1).凡尘,人世。 清 黄宗羲 《陈定生先生墓志铭》:“贞元朝士无多,劫尘冷落。”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药捣长生离刼尘,清妍面目本来真。”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轶事一》:“觉当时尚有秋水一泓,兹则尽成平陆,亦刧尘之小变也夫。”
(2).谓兵火战乱之馀烬。 元 耶律楚材 《过沁园有感》诗:“垣頽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
《漢語大詞典》:劫后灰(劫後灰)
亦作“刧后灰”。 劫后所剩的灰烬。 苏曼殊 《为调筝人绘像》诗:“湘弦洒遍胭脂泪,香火重生刧后灰。”
《漢語大詞典》: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
(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國語辭典》:劫灰  拼音:jié huī
1.劫火烧剩的灰烬。古印度人认为世界将毁坏时,劫火出现,烧毁一切,世界都成灰烬。唐。李商隐 寄恼韩同年二首时韩住萧洞诗:「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2.战争烧杀后,残存的东西。
分類:劫火
《漢語大詞典》:昆明劫灰
见“ 昆明灰 ”。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昆明灰
劫火的馀灰。后以指战乱。 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詔,自识 昆明 灰。” 倪璠 注引三辅黄图:“ 武帝 初,穿 昆明池 ,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之。’乃问胡人,胡人曰:‘烧劫之餘灰也。’”亦作“ 昆明劫灰 ”。 元 王士熙 《骊山宫图》:“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 昆明 有劫灰。” 清 钱谦益 《和高中丞平仲乘城记事》之五:“请看 襄 雒 新烽火,还道 昆明 旧劫灰。”
分類:劫火战乱
《漢語大詞典》:池灰
三辅黄图·池沼:“ 武帝 初穿池得黑土。帝问 东方朔 , 东方朔 曰:‘ 西域 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餘灰也。’”后因以“池灰”指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一:“废兴今古事,何必叹池灰。”
分類:兵火毁坏
《漢語大詞典》:灰劫
(1).佛教语。指大三灾中火劫后的余灰。 唐 杜甫 《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宋 米芾 《山光寺》诗:“仙来石畔怀灰劫,鹤语池边劝后生。”
(2).指被兵火毁坏后的残迹。 清 叶燮 《集吴天章传清堂感旧限红字》:“忽惊灰劫餘芳砌,重愴 山阳 拭槁桐。”
《漢語大詞典》:冷蕊
寒天的花。多指梅花。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诗之二:“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疎枝半不禁。” 宋 张元干 《十月桃》词:“撩人冷蕊,浑似当时,无语低鬟。” 明 张祥鸢 《水边梅》诗:“暗香稍稍能相媚,冷蕊娟娟不自持。”
《漢語大詞典》:乌白(烏白)
谓乌鸦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转山犹可遂,乌白望难期。”《陈书·衡阳献王昌传》:“及鼎业初基,外蕃逆命,聘问斯阻,音介莫通,睠彼机桥,将隣乌白。”参见“ 乌白马角 ”、“ 乌头白马生角 ”。
《國語辭典》:乌白马角(烏白馬角)  拼音:wū bái mǎ jiǎo
相传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在秦为人质,因秦王待之无礼而请求返国。秦王则以乌鸦头变白,马头生角的条件刁难他。见《燕丹子。卷上》。后以乌白马角比喻困境,或不可能实现的事。南朝宋。鲍照 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之四:「洁诚洗志期暮年,乌白马角宁足言。」也作「乌白头,马生角」。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烏頭白)
乌头变白。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 唐 白居易 《答元郎中》诗:“我归应待乌头白,慙愧 元郎 误欢喜。” 唐 李商隐 《人欲》诗:“ 秦中 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宁调元 《用东坡狱中遗子由韵寄约真戊沙》:“几时待得乌头白, 弱水 东流更向西。”参见“ 乌头白马生角 ”。
《漢語大詞典》:乌头白马生角(烏頭白馬生角)
乌头变白,马首长角。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燕丹子》卷上:“ 燕太子 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令乌头白,马生角,乃可许耳。 丹 仰天嘆,乌即白头,马生角, 秦王 不得已而遣之。”《轰天雷》第七回:“照你意思,便乌头白马生角,也不能成功?”
《漢語大詞典》:乌头马角(烏頭馬角)
同“ 乌白马角 ”。 清 钱谦益 《一叹示士龙》诗:“一叹依然竟陨霜,乌头马角事茫茫。” 清 顾贞观 《金缕曲》词:“廿载 包胥 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 柳亚子 《夜梦陶公醒而赋此》诗:“乌头马角费疑猜,又见离魂入梦来。”
《漢語大詞典》:头白乌(頭白烏)
白头乌鸦,传说中的不祥鸟。
分類:不祥
《國語辭典》:马生角(馬生角)  拼音:mǎ shēng jué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天雨粟,马生角也,大过。」
分類:乌头仰天
《漢語大詞典》:马角乌头(馬角烏頭)
《燕丹子》卷上:“ 燕 太子丹 质於 秦 , 秦王 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 秦王 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清 曹贞吉 《百字令·咏史》词:“ 田光 老矣,笑 燕丹 宾客,都无人物,马角乌头千载恨,匕首匣中如雪。”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感愤》:“壮岁从征沙漠,望穷马角乌头,暮年迁謫 江州 ,吟尽荻花枫叶。”
分類:实现
《國語辭典》:吞炭  拼音:tūn tà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效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唐。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诗:「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
《國語辭典》: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分類:豫让
《漢語大詞典》:击衣(擊衣)
春秋 末 晋 人 豫让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宠之。及 智伯 为 赵襄子 等所灭, 豫让 立志必为报仇而死,以报 智伯 。乃变名姓为刑人,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两次行刺 赵襄子 ,未成而自杀。自杀前,要求 赵襄子 给衣服而击之,以示报仇之意。“ 襄子 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 豫让 。 豫让 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 智伯 矣!’”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因以“击衣”为报仇的典实。 清 吴兆骞 《赠孔叟》诗:“击衣不得心自哀,置铅无成目空矐。”
分類:豫让尊宠
《漢語大詞典》:漆身
(1).以漆涂身。 战国 晋 豫让 为 智伯 复仇事。战国策·赵策一:“ 豫让 又漆身为厉,灭鬚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为厉披髮为狂不足以为臣耻。” 司马贞 索隐:“﹝厉﹞音赖,癩病也。言漆涂身,生疮如病癩。” 明 陆垹 《篑斋杂著》:“知同漆身,义比采薇。” 清 刘震 《易水歌》:“报仇更比漆身苦,两人后先得死所。”
(2).以漆涂尸。为保存尸体的方法之一。太平广记卷九六引《纪闻录》:“﹝ 僧伽大师 ﹞至 景龙 四年三月二日,於 长安 荐福寺 端坐而终。 中宗 即令於 荐福寺 起塔,漆身供养。俄而大风歘起,臭气徧满於 长安 。”
《漢語大詞典》:豫让桥(豫讓橋)
即 汾桥 。 豫让 为 智伯 报仇,欲刺 赵襄子 于 汾桥 畔,故亦称 汾桥 为 豫让桥 。 汾桥 ,在 并州 晋阳县 (今 太原 )东一里。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诗之五:“既窥 豫让桥 ,復瞰 軹深井 。” 柳亚子 《吊刘烈士炳生》诗:“ 田横岛 上人如梦, 豫让桥 边泪如泉。”参见“ 豫让 ”。
分類:豫让报仇
《國語辭典》:豫让(豫讓)  拼音:yù ràng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晋人。初事范中行氏,不为重用,又事知伯,知伯以国士待之。后知伯为赵襄子所灭,让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人不复识其形状,欲刺赵襄子,为知伯复仇,事不成而死。
分類:豫让家臣